与孤独为伴的坚持复读
复读班的晚自习总是格外安静,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陈默坐在教室后排,抬头时能看到窗外的路灯,昏黄的光透过玻璃落在习题册上,像一层薄薄的纱。去年高考失利后,他拒绝了“将就”的提议,背着书包走进复读班,从此,孤独成了他最熟悉的同伴,而坚持,是他与孤独相处的方式。
每天清晨六点,陈默是宿舍第一个起床的人。楼道里没有灯,他借着手机屏幕的光摸出宿舍楼,寒风裹着落叶打在脸上,他把围巾裹得更紧,手里攥着单词本。早读课开始前半小时,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,翻书声在空荡的房间里格外清晰。他把去年没背熟的古诗文反复朗读,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句子,以前总觉得拗口,如今读得多了,竟在寂静里读出了几分共鸣——就像此刻的自己,独自朝着一个目标往前走。有次早读,他读得太投入,没注意到太阳已经升起,直到阳光照在课本上,把“不坠青云之志”几个字染成金色,他才惊觉,原来孤独的清晨里,也藏着这样安静的温暖。
复读的孤独,藏在“别人的热闹与自己的沉默”里。周末休息时,去年的同学会在群里发大学的日常:和室友去看音乐节、在校园里拍银杏、参加社团聚餐。陈默偶尔会点开群聊,看一眼就默默退出——他的周末,是在教室刷一套数学卷,或是在图书馆整理文综错题。有次中秋节,室友都回家了,宿舍里只剩他一个人。妈妈打电话来,说“家里做了你爱吃的月饼”,他握着手机,听见电话那头弟弟在闹着要和他视频,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。他怕妈妈担心,赶紧说“我在教室做题呢,挺好的”,挂了电话,却对着空宿舍发呆了很久。最后,他还是拿起书包去了教室,把思念写在草稿纸的角落,再一笔一划地算着解析几何题——他知道,此刻的孤独,是为了以后能和家人分享更圆满的结果。
最磨人的孤独,是“努力了却没看到结果”时的自我拉扯。第三次模考,陈默的英语成绩只比上次多了3分,完形填空还是错了7道。他坐在教室后排,看着试卷上的红叉,突然觉得特别无力。周围的同学都在讨论错题,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只想躲进一个没人的地方。他走到操场,坐在看台上,看着空荡荡的跑道,风把他的草稿纸吹得乱飞。那一刻,他甚至想过“是不是真的不行”。可当他想起自己当初说“要再试一次”时的坚定,想起父母悄悄放在他书包里的牛奶,又慢慢捡起草稿纸,回到教室。他把完形填空的错题重新分析,逐句画出生词和逻辑关联词,在每道题旁边写“下次注意上下文转折”。那天晚上,他比平时多留了一小时,把错词抄在单词本上,直到走廊的灯都灭了,才背着书包离开。
复读的日子里,陈默也在学着和孤独“和解”。他会在刷题累了的时候,趴在桌上看一会儿窗外的云;会在背完一整本历史笔记后,奖励自己一颗糖;会在晚自习结束后,绕着操场走一圈,听听风声。他发现,当自己不再害怕孤独,反而能沉下心来——以前算数学题总慌,现在能慢慢理清楚思路;以前背政治原理总走神,现在能边背边想例子;以前写作文没头绪,现在能很快列出提纲。孤独就像一面镜子,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不足,也让他更清楚该往哪里走。
高考结束那天,陈默走出考场,没有立刻给家人打电话,而是坐在校门口的台阶上,看着来往的人群。他想起复读一年里的那些孤独时刻:清晨空荡的教室、深夜明亮的台灯、模考后独自散步的操场……这些时刻没有别人陪伴,却让他学会了“自己给自己力量”。后来,当他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——是复读时用过的单词本,扉页上写着“与孤独为伴,与坚持同行”。
陈默知道,复读这一年,孤独不是“煎熬”,而是“沉淀”。那些独自熬过的夜晚、独自扛过的迷茫、独自坚持的努力,最终都变成了他成长里的光。原来,当一个人能与孤独好好相处,坚持就不再是“勉强”,而是从心底里生出来的力量,带着自己,一步步走向想要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