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高四学会的不只是做题
走进高四教室的那天,我以为这一年会被真题和公式填满,直到最后合上笔帽才发现,那些藏在草稿纸缝隙里的坚持、崩溃后重新站起的勇气,早已比试卷上的分数更珍贵——这一年,我学会的不只是做题。
最初的日子是“与漏洞死磕”的狼狈。作为“零基础”复读生,数学卷子上的函数题像天书,英语阅读连题干都读不懂。我把课本摊在桌前,从“三角函数诱导公式”一个个背,把3500个单词写在便利贴上贴满书桌。但真正的成长,始于第一次模考后的复盘:看着成绩单上依然刺眼的分数,我没有像高三时那样摔笔崩溃,而是坐在空教室里,把错题按“基础不牢”“粗心失误”“不会做”分类。当我在错题本上写下“二次函数对称轴公式记错,下次做题前先默写三遍”时突然明白,高四教我的第一堂课,是接受不完美,并用理性代替抱怨。
这一年,我更学会了和“孤独”好好相处。从前的朋友早已走进大学,朋友圈里的社团活动、校园风景,曾让我在深夜刷题时偷偷掉眼泪。但我慢慢发现,独处不是惩罚,而是沉淀的机会:不用纠结周末要不要赴约,能把完整的下午留给数学中档题;不用在闲聊中分散精力,晚自习时能静下心梳理文综知识点。后来我和邻桌的复读生成了“战友”,我们会在早读课互相抽查单词,午休时抢着讲一道物理题的解题思路,晚自习后一起在操场走两圈,分享“这道题终于搞懂了”的小喜悦。原来孤独从不可怕,学会在独处中专注,在同行中取暖,才是比做题更重要的能力。
最难忘的是第三次模考后的“破防时刻”。那次数学只考了60分,看着答题卡上大片的红叉,我躲在教学楼后的角落里哭了很久,甚至想过“不如放弃”。可当我想起每天清晨五点的闹钟、写满公式的笔记本,想起父母睡前悄悄放在桌上的热牛奶,又把眼泪抹掉回了教室。我重新翻开课本,从“一元二次方程”的解法重新学起,把每道错题的解题步骤抄三遍,直到能闭着眼说出思路。当第四次模考数学考到90分时,我没有欢呼,只是平静地在错题本上写下“坚持真的有用”。原来高四教会我的,是在看不到希望时依然往前走,是把“我不行”换成“再试试”。
高考结束那天,我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撕书狂欢,只是把错题本和笔记本仔细收好。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,突然懂了:这一年我算对了无数道数学题,更算清了“努力”的重量;我背熟了无数个英语单词,更读懂了“坚持”的含义。那些在书桌前熬过的深夜、崩溃后擦干的眼泪、和自己较劲的瞬间,早已把我打磨成更沉稳、更坚韧的人。
高四这一年,试卷上的题目终会被忘记,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成长——理性面对挫折的心态、与孤独共处的智慧、永不言弃的勇气,会陪着我走向更远的路。原来所谓复读,从来不是重复一年的做题,而是在与自己的较量中,慢慢长成想要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