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四这一年我与错题本的365次对话
高四开学第一天,我在文具店挑了本厚厚的硬壳笔记本,封面上用马克笔写了“错题本”三个字,一笔一划,像在和过去的自己“宣战”。那时的我还不知道,这一年里,我会和它进行365次对话,从最初的“对着错题发呆”,到最后能“笑着看错题说‘还好当初搞懂了你’”。
第一次对话,是和一道数学函数题。高三时我总觉得“函数太难,考不到就放弃”,结果高考时刚好考了类似题,直接丢了12分。复读第一次做真题,我又在同一道题上栽了跟头。盯着错题本上的红叉,我像个犯错的孩子,在旁边写下:“为什么又错了?是公式没记牢,还是思路没理清?”那天晚上,我把课本里的函数定义翻了三遍,把错题的解题步骤拆成“求定义域→找对称轴→算最值”三步,抄在错题本上,还画了个“警告”的小图标——这是我和错题本的第一次“认真对话”,它教会我:逃避的错题,总会在考场上再次拦住你。
后来的对话,渐渐有了“规律”。每天晚自习的最后一小时,我都会坐在空教室里,和错题本“单独相处”。英语完形填空错了,我会在错题本上写“上下文逻辑没看清,下次要标‘转折词’”;文综大题踩不到采分点,我会抄下参考答案的“术语”,在旁边注上“这个知识点要和材料结合”;数学导数题卡壳,我会把“求导步骤”“分类讨论的情况”一条条列出来,再找三道同类题贴在旁边。有次一道物理题错了三次,我在错题本上画了个哭脸,写下“你到底要我怎样才肯放过我”,可第二天还是耐着性子,把物理课本里的相关知识点重新背了一遍——错题本从不会“回应”我,但每次把错题搞懂时,我都觉得它在悄悄说:“你看,再坚持一下就好了。”
最难忘的是三模前的那次对话。三模前一周,我翻错题本时发现,好多曾经错的题又开始出错,有的甚至是“一模一样的陷阱”。我坐在书桌前,对着错题本掉眼泪,在纸上写“我是不是很笨?为什么总记不住?”那天晚上,我没有刷题,只是把错题本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,看着上面的“警告图标”“哭脸”“知识点总结”,突然发现:从“一道题都不会”到“能独立做对中档题”,从“错了就慌”到“错了先找原因”,我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自己。我在错题本上写下:“谢谢你,陪我从‘什么都不会’走到现在。这次模考,我不会再怕你了。”
高考结束那天,我把错题本放在书包最底层。查分那天,看到比去年高了一百多分的成绩,我第一时间翻出错题本——里面的红叉、涂鸦、知识点总结,像一个个脚印,记录着我高四这一年的每一步。后来我才懂,这365次对话,从来不是我“单方面的倾诉”,而是错题本在陪着我“一点点修正自己”:它让我学会了“理性面对错误”,懂得了“把漏洞补扎实”,更让我在一次次和错题的“较劲”里,慢慢有了“不放弃的勇气”。
如今再翻开那本错题本,封面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,但里面的每一笔标注,都清晰得像昨天写的。原来高四这一年,我不仅和错题本进行了365次对话,更通过这些对话,和那个“怕困难、爱逃避”的自己,完成了一场漫长的“和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