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冲刺:我与试卷的365天和解
复读班的讲台旁,堆着半人高的试卷,风从窗户吹过,纸页哗啦啦响,像在翻读我去年狼狈的高考结局。第一次拿起新试卷时,指尖触到冰凉的纸张,我突然想起去年考场上,那张被我揉皱了边角的数学卷——那时的我,对试卷满是恐惧与抗拒,而这一次,我要和它打一场365天的“和解战”。
最初的相处,满是针锋相对。早读课上,英语试卷上的完形填空像迷宫,每个选项都似是而非,我盯着那些字母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试卷边缘,直到把纸角捏得发皱。晚自习做数学压轴题,算到第三次还是错,我忍不住把笔摔在桌上,试卷被笔尖划出一道浅浅的印子,像在无声地反驳我的暴躁。那时我才发现,我怕的从来不是试卷本身,而是它背后那个“努力了也做不对”的自己。
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末的下午。我翻出去年的高考错题本,意外发现一道曾经让我崩溃的物理题,如今再看,竟能清晰地梳理出受力分析的步骤。我顺着思路往下写,笔尖在草稿纸上沙沙作响,当算出正确答案的那一刻,阳光刚好落在试卷上,把那些密密麻麻的解题过程照得格外清晰。我突然笑着摇摇头——原来不是试卷太难,是过去的我太急,连静下心来读题的耐心都没有。那天之后,我开始在每张试卷的右上角写下“慢慢来,会做对”,像是和试卷定下的小约定。
和解的过程,藏在无数个细微的瞬间里。每次做完试卷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看分数,而是把错题按“粗心失误”“知识点模糊”“完全不会”分类,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原因。遇到反复出错的题型,我会专门找同类题目集中练习,直到看见题干就能想起解题思路。有时深夜整理试卷,看着桌上摊开的一张张纸,从最初满是红叉,到后来红叉越来越少,红勾越来越多,心里竟生出一种奇妙的成就感——原来试卷不是我的敌人,而是帮我找出漏洞的“老朋友”。
最难忘的是三模后的那个晚自习。我抱着一摞做过的数学试卷回座位,不小心摔在地上,试卷散了一地。同桌帮我捡起来时,笑着说:“你看,这些试卷都快被你翻烂了。”我低头一看,果然,很多试卷的边缘已经卷了边,上面的笔记被反复勾画,有些重点题型旁边,还写着“这次终于对了”的小字。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这些试卷就像我的成长日记,每一道题、每一个红勾,都记录着我从浮躁到沉稳的转变。
高考前最后一次整理试卷,我把365天里做过的卷子按科目分类,整齐地放进纸箱。看着那些厚厚的纸堆,我没有了往日的紧张,反而多了份踏实。走进考场时,拿到试卷的第一秒,我深吸一口气,认真地写下名字,然后低头读题——就像过去365天里的每一次练习那样。
查分那天,我没有立刻看成绩,而是先翻了翻手机里存的试卷照片。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题目,如今都成了回忆里温暖的注脚。当看到分数超过预期时,我没有大哭,只是轻轻摸了摸身边的纸箱,像是在和那些陪伴我365天的试卷告别。
后来我才明白,这一年的复读,我和解的不只是试卷,更是那个曾经胆怯、浮躁的自己。那些与试卷相伴的日子,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,更是面对困难时的耐心与坚持——原来真正的成长,就是学会与“难题”握手言和,在一次次的尝试与修正中,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