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不是回头路,是瞄准目标的再出发
查到高考成绩的那个下午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看着志愿填报系统里密密麻麻的院校名单,却始终无法按下“确认”键。去年备考时的慌乱、答题时的紧张、出分时的失落,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里闪过。我忽然意识到,若此刻将就选择一所不心仪的学校,才是真正的后退;而复读,从不是退回原点的回头路,而是看清目标后,更坚定的再出发。
走进复读班的第一天,我在课桌上贴了一张便签,上面写着“目标:XX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”。这和去年模糊的“考个好大学”不同,这次的目标具体到专业、具体到未来想走的路。去年备考时,我总在“刷题—对答案—焦虑”的循环里打转,从没想过自己真正的薄弱点在哪里;如今,我把去年的试卷按学科拆解,用红笔圈出数学的函数漏洞、英语的阅读盲区、语文的作文短板,像战士瞄准靶心一样,每一步复习都对准这些“要害”。早读课不再盲目背书,而是专攻文言文实词虚词;晚自习不再熬夜刷套卷,而是把时间花在整理错题、总结答题技巧上。当第一次模拟考的语文成绩比去年提高二十分时,我更加确定:复读不是重复过去,而是带着清晰的目标,重新规划前行的路线。
复读的日子里,难免会听到质疑的声音。有同学说“再考一年也未必更好”,有亲戚劝“女孩子早点上大学才好”,甚至我自己也有过动摇——尤其是在二模成绩下滑时,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朋友圈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。那天放学后,我独自去了理想大学的官网,看着校园里的林荫道、图书馆的照片,想起自己说过“要在那里读遍经典文学”的梦想。回到教室,我把官网截图设成手机壁纸,每次累了、慌了,就拿出来看看。我知道,瞄准目标的再出发,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航程,遇到风浪时,更要握紧方向盘,而不是中途返航。从那以后,我调整了复习节奏,每天给自己留出半小时复盘时间,把当天的进步和不足记在笔记本上,一点点向目标靠近。
最难忘的是高考前一个月,班里有同学因为压力太大退了学,我也开始失眠。班主任看出我的状态,找我谈话时说:“再出发的路上,最怕的不是路远,而是忘了为什么出发。”他的话点醒了我——我不是在“赌”这一年,而是在为自己的目标“拼”一次。我把错题本里的高频错题重新做了一遍,把作文素材按“青春”“理想”“文化”分类整理,甚至在走路时都在背古诗。慢慢地,失眠的情况好了,复习的效率也高了,因为我知道,每多掌握一个知识点,就离目标更近一步。
高考结束铃响的那一刻,我合上笔帽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慌乱,只有一种“使命达成”的平静。走出考场,阳光洒在脸上,我想起复读时的每个清晨与深夜——那些在错题本上反复演算的痕迹,那些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,那些为目标咬牙坚持的瞬间,都成了再出发路上最珍贵的风景。
三个月后,当我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看着信封上熟悉的校徽,突然明白:复读从不是让人遗憾的回头路,而是给了我们一次机会,去瞄准真正想要的目标,带着更清晰的方向、更坚定的心态,重新出发。这一次,我终于朝着心之所向,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