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班的日与夜

发布时间:2025-10-28来源:铭师堂

《别人上大学,我回炉:复读班的日与夜》

九月的阳光斜照进窗,把“高四”两个字钉在黑板上。朋友圈里,大学新生晒军训、晒宿舍、晒夜景,我却把行李拖回熟悉又陌生的校园,像一只被季节遗忘的候鸟,开始第二次筑巢。别人上大学,我回炉;别人拥抱新城市,我拥抱新错题。复读班的日与夜,就此开机。

一、清晨5:50:广播里的《追梦赤子心》

宿舍楼到教学楼的距离,一百零八步,我数过无数遍。铃声响起前,班主任已抱着答题卡站在门口,像守着赛点的裁判。我们边啃面包边做“小卷”,笔尖沙沙声盖过旋律,也盖过心里偶尔冒出的“要是去年再努力一点”的叹息。天还没亮,白炽灯把影子拉得老长,仿佛提前为每个人写好一段沉默的旁白:这一次,主角不允许跑龙套。

二、上午9:30:课间八分钟的“假释”

应届生奔向小卖部,我们留在教室,像被按下暂停键。有人把函数图像画在掌心,来回攥拳;有人对着英语范文默念,嘴唇开合频率堪比打印机。走廊尽头,值日老师用余光巡逻,防止我们“过度放松”。八分钟里,最奢侈的事是抬头看云——那一朵像录取通知书的形状,刚想指给同桌,已被风吹散。原来,连天空都学会及时止损。

三、正午12:10:食堂的“倒计时套餐”

窗口贴着红字:复读生专窗,限时25分钟。大师傅手不抖,菜量足,像暗中给我们加油。吃饭时没人讨论分数线,话题集中在“今天你又错了几道题”。失败被端上餐桌,反而嚼出一股回甘:原来大家都一样,都在同一条暗河里摸石头。吃完回宿舍,走廊挂满“禁止午休看书”的提示,可门一关,被窝亮起的小台灯像星星燎原——自律的背面,是怕被落下的心。

四、傍晚17:40:操场的“无声呐喊”

学校规定复读生下楼跑三圈。音乐震天,我们却习惯沉默,耳机里循环的是同一首歌。脚步砸在红色塑胶道上,心跳像计时器,每跑一步,都把“可能再次失败”的想象踩碎一点。汗水流进眼睛,辣得生疼,却带来奇异的清醒:身体在前,影子在后,这一次,我要跑赢自己的过去。

五、夜间23:00:宿舍的“小灯火”

熄灯铃响,值班老师的手电扫过窗棂,光柱像探照灯。我们躲在床帘里,用迷你台灯照错题本,纸页反射的亮度仅够看清一行公式,却足够撑起一场逆袭的梦。偶尔有人低声叹气,对铺会递来一张便利贴:“别怕,黑夜不会亏待发光的人。”纸条越积越多,像一面隐形的锦旗,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提前庆祝胜利。

六、凌晨0:30:月亮挂在天花板

城市沉睡,校园只剩虫鸣和翻书声。我合上笔盖,听见腕表的秒针追赶心跳。窗外,月光把树影投在天花板,摇曳得像未知的分数线。我对着黑暗轻声说:“再坚持一下。”声音不大,却惊动了自己——原来成长不是惊天动地,而是和寂寞讨价还价,最后把“放弃”赶下床铺。

尾声:回炉的火焰,也是光

一百天后,我在同样的窗口看日出,颜色比往年更亮。有人问我:“复读值吗?”我想起那些凌晨的便利贴、操场上的脚印、食堂里互不打听的默契,忽然明白:回炉不是重熔,而是淬火。火焰烧掉的是浮躁、惰性和借口,留下的是更纯粹、更坚硬的自己。

别人上大学,把青春写进陌生城市;我回炉一年,把青春写进自己的骨头。日与夜轮回,错题与汗水交替,终于让我相信:所谓逆风,其实就是风起时,我们选择张开了翅膀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