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:用一年时光,填补心中的遗憾

发布时间:2025-08-24来源:铭师堂

复读:用一年时光,填补心中的遗憾

去年高考放榜那天,我盯着屏幕上的分数,手指反复刷新页面,却始终不敢相信——那个比预估低了50分的数字,让我与心仪的大学彻底擦肩而过。填报志愿时,我在志愿表前坐了整夜,最终只能勾选那些“踮脚够不着、放弃又可惜”的学校。那晚我翻来覆去睡不着,脑海里全是高三时的画面:因偷懒漏掉的数学专题、总以“没时间”为由不背的英语范文、模考失利后摆烂的那一周……那些“本可以做好”的事,最终变成了心口的遗憾。直到决定复读的那一刻,我才明白:复读不是“再熬一年”,而是给了我一次“把遗憾变成圆满”的机会。

复读的日子里,我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“遗憾清单”变成“行动清单”。高三时,数学的“导数综合题”和“圆锥曲线”一直是我的弱项,每次考试都只能写个开头,却总以“太难了,放弃吧”为由逃避。这份“逃避”,让我去年高考数学少拿了20多分。复读第一天,我就把这两个板块的课本和教辅找出来,在扉页上写下“今年必须攻克”。每天课后,我都会花1小时专门研究这类题型:从基础例题的解题步骤开始抄录,总结“求导技巧”“曲线联立方法”;遇到不懂的,就把题目抄在小本子上,课间追着老师问,直到弄懂为止。一开始,一道题要花半小时才能解出来,错题本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标注;但坚持了两个月后,我不仅能独立解出基础题,连复杂的综合题也能找到思路。第二次模考时,数学试卷上的导数题,我只用15分钟就做完了,拿到满分的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去年因这道题丢分的遗憾,眼眶瞬间发热——原来,曾经的遗憾,只要肯花时间弥补,真的能被填满。

除了弥补知识上的遗憾,我还在弥补“学习态度”的遗憾。高三时,我总爱“假努力”:早读时捧着课本发呆,看似在背书,实则一个字也没记住;晚上熬夜刷题到凌晨,却在课堂上昏昏欲睡,效率极低。这种“自欺欺人”的努力,让我看似忙碌,却没学到实处。复读时,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状态:早读时,我不再“盲目读课文”,而是拿着单词本边读边写,用“出声背+动手记”的方式强化记忆;晚上不再“硬熬时间”,而是制定“睡前复盘计划”——花10分钟回顾当天学的知识点,确认没有遗漏后就准时睡觉,保证第二天的学习状态。有一次,同桌看到我晚上11点就收拾书包,惊讶地问:“你不刷题了?”我笑着说:“效率比时间更重要,今天的任务完成了,明天才能更有精力。”正是这份“踏实”,让我复读时的学习效率远超高三:曾经需要3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,现在2小时就能搞定;曾经总记混的历史时间线,现在能清晰地串联成体系。我终于明白,弥补“态度遗憾”,不是“比别人更拼时间”,而是“比从前更懂专注”。

复读最让我难忘的,是弥补了“心态遗憾”。高三时,我特别“玻璃心”:一次模考排名下滑,就会焦虑到失眠,甚至怀疑自己“不是读书的料”;看到同学进步比自己快,就会忍不住嫉妒,打乱自己的节奏。这种“脆弱心态”,让我在高考前的最后阶段状态越来越差,最终影响了发挥。复读时,我开始学着“与自己和解”。第一次模考,我的排名只前进了5名,放在高三时,我肯定会崩溃,但这次,我翻开试卷,发现曾经的弱项题正确率提高了,就笑着对自己说:“至少进步了,慢慢来。”遇到同学请教问题,我不再担心“教会他,他会超过我”,而是主动分享我的解题思路——在帮别人讲解的过程中,我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透彻了。慢慢地,我不再把“高考”当成“唯一的出路”,也不再把“别人的进步”当成“自己的压力”,而是专注于“今天比昨天多懂了什么”。当心态变得平和,学习反而更顺了:模考时不再紧张到手抖,遇到难题也能冷静分析;即使偶尔考差,也能快速调整状态,重新出发。这份“从容”,是我在复读时弥补的最大遗憾——它让我明白,真正的成长,不仅是分数的提升,更是心态的成熟。

今年高考结束,我走出考场的那一刻,没有去年的焦虑和遗憾,只有一种“终于圆满”的踏实。放榜那天,当看到自己的分数远超心仪大学的录取线时,我拿着手机跑回家,抱着妈妈哭了——这一年的努力,终于把去年的遗憾,变成了此刻的惊喜。

现在回想起来,复读这一年,我不仅弥补了高考失利的遗憾,更弥补了“曾经不够努力的自己”的遗憾。那些清晨的早读、深夜的错题复盘、克服焦虑的瞬间,都在告诉我:人生中的遗憾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弥补。

如果你也正带着遗憾选择复读,请别害怕,别退缩。把那些“本可以”“早知道”的遗憾,变成“现在就做”“一定能行”的行动。相信我,当你在明年夏天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你会感谢此刻勇敢的自己——因为你用一年的时光,不仅填补了心中的遗憾,更收获了一个更优秀、更无憾的自己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