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一年,我终于遇见了更优秀的自己
去年高考结束,我拿着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单,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:是不是我真的不够聪明?是不是再努力也没用?在纠结与不甘中,我选择了复读。那时的我,只想着“再考一次,争取更好的分数”,却没料到,这段征途最终给我的,远不止理想的成绩——它像一把刻刀,一点点雕琢掉我身上的浮躁、怯懦与低效,让我在一年后,收获了一个更自律、更坚韧、更清醒的自己。
复读教会我的第一课,是“自律”,让我从“拖延散漫”变成“目标明确的行动者”。高三时的我,总爱“明日复明日”:早上定好6点的闹钟,却能赖到7点;计划晚上刷一套数学卷,却被手机里的视频吸引,最后只写了两道题;周末本想补弱科,结果一整天都在“刷手机、发呆”中浪费。这种散漫,让我明明有时间弥补漏洞,却始终原地踏步。复读第一天,我就给自己立下规矩:早上6点准时起床早读,手机锁在抽屉里,只有午休和晚上睡前各看10分钟;每天列出“学习清单”,完成一项就打勾,没完成的绝不留到第二天;周末也按平时的作息学习,只在下午留1小时放松。一开始,我总忍不住想摸手机,想偷懒睡觉,但每次看到清单上未完成的任务,想到自己的目标,就咬牙坚持下来。慢慢的,自律变成了习惯:不用闹钟也能准时起床,看到手机不再心动,甚至能主动拒绝朋友的聚会,专心留在教室刷题。当我在复读中期,发现自己能按计划高效完成学习任务,甚至还能留出时间总结复盘时,突然明白:优秀的第一步,从来不是“天赋”,而是“管住自己”的自律。
复读还让我学会了“坚韧”,让我从“遇挫即弃”变成“能扛住压力的挑战者”。高三时,我特别“玻璃心”:一次模考失利,就会哭很久,甚至好几天没心思学习;遇到不会的难题,想几分钟没思路就放弃;听到别人说“复读没用”,就会偷偷怀疑自己的选择。这种脆弱,让我在高压的高三里频频内耗。复读后,我遇到了更多挑战:第一次模考排名垫底,数学压轴题一道都没做出来,身边同学进步飞快……起初我还是会焦虑,但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:“复读不是一帆风顺的,真正的成长,是在跌倒后还能爬起来。”那之后,我开始学着“与挫折共处”:考差了,先花10分钟平复情绪,再逐科分析错题,把“失分点”变成“提分点”;遇到难题,不再轻易放弃,而是在草稿纸上一遍遍尝试,实在不会就标记下来,找老师同学请教;听到质疑声,就告诉自己“路是自己选的,坚持下去就好”。有一次,我为了弄懂一道物理电磁感应题,花了整整三天:第一天看课本找知识点,第二天做同类基础题,第三天尝试解综合题,最后终于完整解出时,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。正是这些“咬牙坚持”的瞬间,让我慢慢褪去了脆弱,变得越来越坚韧——后来再遇到模考失利,我能冷静复盘;再遇到难题,我能耐心钻研;再听到质疑,我能坚定自己的方向。这种“扛住压力”的能力,比分数更让我觉得珍贵。
最意外的收获,是复读让我变得“清醒”,让我从“盲目跟风”变成“懂规划、会思考的学习者”。高三时,我总爱“跟着别人跑”:同学刷什么题,我就跟着刷;老师布置什么作业,我就做什么;甚至选参考书,都要问“班里成绩好的同学买了什么”。我从没想过“自己真正需要什么”,结果刷了很多题,却没解决核心问题,学得又累又没效果。复读时,我开始学着“审视自己”:花一周时间整理高三的试卷和错题本,找出“数学圆锥曲线弱、语文现代文阅读得分低、英语听力易漏听”等核心问题;不再盲目刷套卷,而是针对薄弱项做专项训练——每天花1小时练数学圆锥曲线,20分钟练英语听力,30分钟总结语文阅读答题技巧;还根据自己的作息特点调整时间:早上记忆力好,就用来背单词和古诗文;晚上逻辑思维清晰,就专攻理科难题。我还学会了“独立思考”:不再迷信“学霸的学习方法”,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;不再纠结“别人的进度比我快”,而是专注于“自己每天是否有进步”;甚至在选择志愿时,也不再只看“热门专业”,而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,明确了“想读师范专业、成为一名老师”的目标。这种“清醒”,让我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,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——原来,优秀不仅是“努力”,更是“懂自己、会规划”。
今年夏天,当我收到心仪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我知道,这一年的复读,早已超越了“考高分”的意义。我收获的,是能伴随一生的自律习惯、坚韧心态和清醒认知;我遇见的,是一个不再拖延、不再脆弱、不再迷茫的自己。
如果你也正走在复读的路上,请别只盯着“分数”这个结果。请相信,这段时光会像一场“自我修行”,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你会慢慢改掉缺点,培养能力,最终不仅能收获理想的成绩,更能遇见一个连自己都会惊叹的、更优秀的自己。而这份“优秀”,会成为你未来人生中,最宝贵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