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:以笔为刃,为梦想全力一战
去年高考放榜的那个下午,我坐在书桌前,手里攥着那张写满“遗憾”的成绩单,眼前反复浮现出高三时贴在墙上的梦想——那所位于南方的大学,那本印着“新闻传播学”的专业介绍册,曾是我无数个深夜刷题时的精神支柱。可现实是,我离录取线差了整整40分,梦想仿佛瞬间碎成了泡影。填报志愿的那些天,我对着志愿表发呆,却始终无法说服自己“将就”。最终,我擦掉墙上的分数线,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再试一次,为梦想战一场。”就这样,我踏上了复读路,这一次,不为别人的期待,只为守住心中那份滚烫的向往。
复读的日子里,“梦想”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,而是刻在每一份计划、每一道错题里的行动指南。高三时,我总爱“凭感觉学习”:早上想起背单词就背两句,晚上觉得数学难就偷懒不做题,从没有真正为“梦想大学的分数”制定过清晰的目标。复读第一天,我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查遍目标大学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、专业录取位次,然后根据自己的薄弱项,拆解出“每科需要提升的分数”:数学从90分提到120分,语文从100分提到115分,英语保持120分,文综从180分提到220分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我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小任务”:每天早上6点半到7点背30个英语单词、1篇古诗文;中午花20分钟整理文综错题,总结答题模板;晚上8点到10点专攻数学薄弱项,从“函数求导”到“立体几何”,逐个突破。有一次,为了弄懂一道数学压轴题,我在教室待到了晚上11点,草稿纸写满了三张,直到算出正确答案,才踩着月光回家。走在空荡的路上,我看着手机里目标大学的校园照片,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——因为我知道,每多解一道题,每多背一个知识点,都是在向梦想靠近一步。
复读的战场,不仅要和知识较量,更要和“放弃的念头”对抗。备考的日子里,压力像潮水般反复袭来:第一次模考,我的排名只前进了10名,离目标还差得远;冬天的早晨,寒风刺骨,我躲在被窝里,不止一次想过“要不就这样吧,反正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”;看到曾经的同学在大学分享精彩的生活,我也会忍不住羡慕,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。有一次,我因为连续几天状态不好,做题错了一大堆,趴在桌子上偷偷哭了。哭完后,我翻开笔记本,看到自己写下的“想在目标大学的图书馆里读喜欢的书”,突然清醒过来:如果现在放弃,我会遗憾一辈子;但如果坚持下去,至少还有实现梦想的可能。那天之后,我给自己准备了一个“梦想鼓励本”,每次想放弃时,就写下“再坚持一天,离梦想就近一天”,或者贴上目标大学的明信片。慢慢地,我学会了在压力中调整心态:考差了,就告诉自己“现在暴露问题总比高考时出错好”;累了,就听一首喜欢的歌,短暂放松后再重新出发;羡慕别人时,就把这份羡慕变成动力,告诉自己“明年我也能拥有这样的生活”。在与“放弃念头”的对抗中,我终于明白:为梦想而战,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,只有扛住风雨,才能看到彩虹。
复读最动人的时刻,是看着自己一点点“向梦想靠近”,每一次进步都成了坚持下去的底气。复读中期的一次模考,我的总分第一次超过了目标大学去年的录取线,数学考到了118分,文综也突破了200分。拿到成绩单的那一刻,我拿着试卷跑向操场,迎着风大笑——那是复读以来,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“梦想触手可及”。还有一次,我在整理语文作文素材时,突然发现自己能熟练运用“新闻案例”分析问题,能清晰地写出“新闻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”,这正是我向往的新闻专业需要的能力。我意识到,复读不仅是在提升分数,更是在为未来的专业学习积累能力,为实现梦想打下基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的错题本越来越厚,知识点掌握得越来越扎实,模考排名稳步上升,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,渐渐变得清晰可见。我开始相信,只要不放弃,只要坚持为梦想努力,就一定能等到“梦想开花”的那天。
今年高考结束,我走出考场的那一刻,没有紧张,只有一种“全力以赴后的踏实”。放榜那天,当看到自己的总分远超目标大学的录取线,看到“新闻传播学”专业的录取通知时,我抱着妈妈哭了——这一年的努力,这一年的坚持,终于有了最好的结果。
回望复读路,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“为梦想而战”。这段时光,让我懂得了“为梦想拼搏”的意义:它不是为了一定要实现某个目标,而是为了不让自己留下遗憾,为了在未来的日子里,能骄傲地说“我曾为自己的梦想拼过命”。
如果你也正为梦想选择复读,请别害怕此刻的艰难与未知。请相信,每一次早起的坚持,每一次错题的复盘,每一次对抗压力的努力,都是在为梦想积蓄力量。终有一天,你会带着这份坚持与勇气,跨过高考的门槛,走进心仪的大学,实现那个曾让你热血沸腾的梦想。而那时的你,一定会感谢此刻为梦想全力一战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