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生的深夜与黎明
复读班的深夜,总比黎明来得更早。
晚上十一点的宿舍,台灯还亮着三盏。我把课本摊在折叠桌上,笔尖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着数学压轴题,耳边是室友轻轻的翻书声,偶尔夹杂着窗外蝉鸣的余响。第三次算错辅助线时,我忍不住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抬头看见对面床铺的女生正用荧光笔在试卷上勾划,她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,落在墙壁上,像一株倔强生长的小草。
桌角的保温杯里,妈妈早上灌满的热水早已凉透。我想起出门前她塞给我的煮鸡蛋,说“晚上别熬太晚,身体要紧”,鼻子突然有点发酸。去年高考失利后,我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,是她每天变着花样做我爱吃的菜,轻声说“再试一次吧,妈相信你”。现在想来,那些深夜里的坚持,不只是为了自己,更是为了不辜负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。
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时,我终于解出了那道数学题。合上草稿本,我轻手轻脚地下床,走到阳台透气。月光洒在教学楼的屋顶上,把整个校园照得一片朦胧,只有高三的教室还亮着几盏灯,像黑夜里的星星。我想起白天班主任说的话:“复读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,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,只能一遍一遍去洗,等天亮了,你就会发现,原来真的洗干净了。”那时我还不太懂,可此刻站在深夜的阳台上,看着远处零星的灯火,突然就懂了——那些看似看不到希望的深夜,都是在为黎明的到来积蓄力量。
凌晨五点半,闹钟还没响,我就已经醒了。宿舍里静悄悄的,只有窗外传来清洁工扫地的沙沙声。我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,拿着英语课本走到走廊尽头的楼梯间。这里没有灯光,只能借着窗外的微光背书。刚开始时,我总觉得困,背不了几句就想打哈欠,后来干脆用冷水洗了把脸,让自己保持清醒。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时,我刚好背完了第三篇英语作文,看着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,心里竟生出一种莫名的踏实。
黎明的校园格外安静,只有早起的鸟儿在树上鸣叫。我沿着操场慢慢走,看着天边的云彩从灰色变成橘色,再变成金色。操场上偶尔会遇到几个和我一样早起的同学,大家不用说话,只是点头微笑,就懂了彼此的坚持。走到教学楼门口时,保安大叔已经打开了大门,他笑着说“小姑娘,又这么早啊”,我点点头,走进空荡荡的教室,把书包放在座位上,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。
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深夜,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刷题,而是把整理好的错题本翻了一遍。看着上面从最初满是红叉,到后来红勾越来越多,突然觉得很感慨。那些在深夜里咬着牙坚持的日子,那些在黎明前默默努力的时光,都变成了我最珍贵的回忆。
高考那天,我走进考场时,刚好看到天边的朝阳升了起来,金色的阳光洒在考场上,温暖而明亮。我深吸一口气,拿起笔,认真地写下自己的名字——就像过去无数个深夜与黎明里那样。
查分那天,当看到屏幕上的分数时,我哭了。不是因为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,而是因为我知道,那些无数个深夜的坚持,那些黎明前的努力,终于有了回报。原来,复读生的深夜从不是孤独的,黎明也从不是遥远的——只要你肯坚持,那些在深夜里付出的努力,终会在黎明到来时,开出最美的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