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怎么还在高三”:来自亲戚的灵魂拷问
春节聚餐的圆桌旁,表弟举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向长辈们炫耀时,坐在角落的我突然成了焦点。三姑夹菜的筷子停在半空,笑着问:“小宇怎么还穿着高中校服?今年该上大二了吧?”空气瞬间安静,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我身上——这句看似平常的问话,像根细针,刺破了复读生努力维持的平静。
第一次面对这样的“拷问”,是在复读班开学后的中秋家宴。当时我刚结束月考,数学成绩比去年同期还低了5分。姑父端着酒杯走过来,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要不别遭这罪了,你爸托人找的工作挺好,早挣钱早成家。”他的语气带着“过来人的关切”,我却攥紧了拳头,碗里的米饭被戳得乱七八糟。那时的我,把这些话当成嘲讽,躲在阳台哭了半宿,甚至怪父母不该带自己来赴宴。
复读生最怕的,不是课本里的难题,而是亲戚们“好意”的追问。“复读费贵不贵啊?”“今年有把握吗?”“要是再考不好怎么办?”这些问题像连环炮,炸得人无处遁形。有次表妹在家族群里发大学军训照片,底下一片“前途无量”的夸赞,我妈紧跟着发了张我学习的照片,配文“孩子很努力”,却没人接话——那种被冷落的尴尬,比直接的质问更让人难受。
后来渐渐学会了“伪装”。遇到亲戚询问,就笑着说“今年状态挺好”;听到“早知道去年就走个三本”的惋惜,就低头扒饭假装没听见;甚至在表妹炫耀奖学金时,刻意夸她“真厉害”。我像个熟练的演员,用客套的微笑掩盖心里的波澜,却在独处时被这些对话反复刺伤。有次深夜刷题,突然想起二姨说的“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”,眼泪啪嗒掉在试卷上,晕开了“圆锥曲线”四个字。
转折发生在一个飘雨的周末。我回家取厚衣服,撞见母亲在阳台跟外婆打电话。“您别老问他成绩,孩子压力够大了……”“他昨晚学到两点,我看着都心疼……”“复读是他自己选的,我们支持就好,考成啥样都是我们的娃……”雨滴打在玻璃窗上,模糊了母亲的身影,却让我突然读懂了那些“拷问”背后的复杂。三姑的追问里,藏着对我未来的担忧;姑父的“建议”里,有他吃过没学历的苦;甚至二姨那句刺耳的话,或许只是她那代人狭隘的认知——他们或许用错了方式,却未必全是恶意。
从那以后,我开始学着“拆解”那些话。当大伯说“复读就是浪费时间”,我听出他怕我耽误青春;当舅妈打听“目标院校”,我明白她是想确认我有方向;当小侄女奶声奶气地问“哥哥怎么还在上高中”,我笑着说“哥哥想多学本领,以后保护你呀”。我不再把这些话当成攻击,而是试着理解背后的关切——哪怕它们笨拙又尖锐。
第二次高考结束那天,亲戚们来家里吃饭。没人再提“高三”的事,三姑给我夹了块排骨:“瘦了好多,多吃点。”姑父打开酒瓶:“等你好消息,到时候叔请你喝酒。”表妹悄悄塞给我颗糖:“哥,我相信你。”窗外的月光洒在饭桌上,那些曾经让我难堪的对话,突然变成了温暖的期待。
后来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我在家族群发了张照片。二姨第一个回复:“好孩子,有出息了。”看着那行字,我突然明白:复读这年,不仅是为了考个好大学,更是学会在别人的评价里,守住自己的节奏;在复杂的话语里,读出隐藏的善意。那些曾让我辗转难眠的“灵魂拷问”,最终都变成了成长的勋章——原来真正的强大,不是堵住别人的嘴,而是在流言蜚语里,依然能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