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一年,我学会了与“不确定性”共处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来源:铭师堂

复读一年,我学会了与“不确定性”共处

第一次模拟考成绩出来那天,窗外的梧桐叶落了满地。总分比上次低了43分,错题本上的红叉像一张网,把我困在“万一今年还考不好”的恐惧里。复读班的教室里,每个人都藏着相似的焦虑——我们知道努力的方向,却猜不到终点的模样。这一年最珍贵的成长,不是分数的提升,而是学会在“不确定”的迷雾里,稳稳地走好脚下的路。

复读的第一个月,我像只惊弓之鸟。早上背单词时会突然慌神:“这些词真的会考吗?”做数学题时总纠结:“这种题型是不是冷门考点?”甚至听到同学讨论“今年可能换命题组”,都会心跳加速。那时的我,总想着找到一套“必胜法则”,仿佛只要按某个模板执行,就能消除所有意外。我抄遍了状元的作息表,收集了近五年的真题规律,却在某次周测失利后彻底崩溃——原来世界上根本没有“绝对确定”的事。

班主任发现我的状态后,给我讲了个故事:“登山者不会因为可能下雨就不出发,而是会带上雨衣;航海家不会因为可能有风浪就停港,而是会检查船帆。”这句话像一道光,让我突然明白:复读的路上,“不确定性”才是常态,与其逃避,不如学会应对。我开始在错题本上新增一栏“易错陷阱”,把可能犯错的地方提前标注;在书包里放着备用的笔和橡皮,应对考试时的突发状况;甚至在睡前花五分钟想“如果明天模考砸了,该怎么调整计划”——不是期待坏事发生,而是提前给心筑一道防线。

与“不确定性”共处的关键,是把注意力拉回“当下”。曾经总在想“明年考不上怎么办”,现在学会专注“今天该背30个单词”;以前会焦虑“别人比我进步快”,如今只关心“自己的漏洞补得怎么样”。有次晚自习,同桌抱怨“不知道努力有没有用”,我指着他刚整理好的错题说:“至少这些题,你现在会了。”那些具体的、可执行的小事,像一块块砖,慢慢垒起对抗迷茫的墙。

我们也在彼此的陪伴中,找到与“不确定”相处的勇气。复读班有个不成文的习惯:每次模考后,大家会在教室后墙的“树洞”便利贴上,写下自己的不安。“这次理综又没做完,怕高考也这样”“单词总记混,怀疑自己记性不好”“担心努力一年还是原地踏步”……这些坦诚的文字,让我们发现谁都不是孤军奋战。有人在“怕考不好”的便利贴下回复:“但你比上次多对了两道题”;有人在“迷茫”旁画了个笑脸:“我也是,但我们可以一起走”。原来承认“不确定”,反而能卸下伪装,获得彼此的支撑。

第二次高考走进考场时,我手心还是会冒汗,但心里很平静。我知道可能会遇到没见过的题型,可能会有突发状况,但也清楚自己已经做好了能做的一切:错题本翻烂了,知识点框架烂熟于心,甚至连紧张时的深呼吸方法都练过无数次。这种“尽人事,听天命”的笃定,是复读一年最宝贵的礼物。

查分那天,我没有像去年那样手抖,只是平静地输入准考证号。当看到那个比去年高出112分的数字时,没有狂喜,只有一种“原来如此”的释然。我知道,这分数不是消除了所有“不确定”,而是让我明白:人生本就充满未知,重要的是在不确定中,依然有往前走的勇气。

复读这一年教会我的,不是如何掌控未来,而是如何与“不确定”共舞——接受它的存在,做好能做的事,相信时间会给努力一个答案。就像航船不会因为有风浪就停航,而是会调整帆的角度,在起伏中继续驶向远方。那些与“不确定性”共处的日子,最终都变成了成长的底气,让我们在未来的风浪里,也能站稳脚跟,从容前行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