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生的“性价比”之问:一年时间换多少分才值得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来源:铭师堂

复读生的“性价比”之问:一年时间换多少分才值得

晚自习的铃声刚落,同桌突然转过来问:“你说咱们再读一年,得多考多少分才算不亏?”我握着笔的手顿了顿,窗外的月光正落在倒计时牌上,鲜红的“28”像道未愈的伤口——这是我们复读的第二十八天。

教室里总流传着各种“性价比公式”。后排的男生算过一笔账:“一年时间等于12个月,按每个月赚5000块算,复读至少得多考50分,才能抵得上早工作一年的收入。”前排的女生则更在意学校层次:“多考30分能上一本,多考60分能冲211,低于这个数就白瞎了。”连班主任在动员会上都举过例子:“去年的李同学提了80分,从二本线冲到了985,这才是复读的意义。”

我抽屉里藏着去年的成绩单,386分,离本科线还差17分。父母替我算的是“保本账”:“哪怕只多考20分,能上本科就值。”但我偷偷在日记本上写:至少要到480,才能去想去的城市读新闻系。这个数字像根紧绷的弦,让我在凌晨三点的台灯下,总忍不住对着错题本发呆——如果明年只能多考50分呢?这365天是不是就成了赔本买卖?

画室的复读生有另一套算法。小美是第三次复读,她的画板上贴着三张合格证:去年差3分过国美线,前年离央美差5分。“别人觉得我疯了,”她用橡皮擦掉画错的线条,“但对我来说,多考1分就能过线,这1分就值一年。”她的颜料盒里,每种颜色都标着日期,最新的那管钛白是上周买的,最旧的赭石已经用了两年。

真正让我动摇的,是元旦那天遇见的学长。他去年复读提了120分,却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复读前就能上的本地师范。“你不觉得亏吗?”我忍不住问。他正在给学生讲数学题,闻言笑了笑:“我复读不是为了多考多少分,是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”他说第一次高考后只想逃离家乡,复读这年才想清楚,想当老师留在父母身边。“分数只是副产品,”他笔尖一顿,“重要的是这一年里,你有没有比去年更清楚自己要去哪里。”

寒假整理书桌时,我翻出去年的日记本,某页角落里写着:“如果能多考60分,就能去上海了。”而现在,我在这句话旁边补了一行:“如果考不到,至少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努力过。”窗外的玉兰花开了又谢,倒计时牌的数字越来越小,我渐渐不再计算分数与时间的兑换率。

或许“性价比”本就是个伪命题。有人用一年换30分,换来了敢报的志愿;有人用一年换5分,换来了面对失败的勇气;也有人像小美那样,用三年换1分,换来了与梦想平视的机会。时间从不是用来“换”分数的筹码,它更像一面镜子,让你看清自己真正在意的是那串数字,还是数字背后,那个更笃定的自己。

高考结束那天,我在考场外遇见同桌,他笑着说:“不管多考多少,总算没辜负这一年。”阳光落在我们脸上,我突然明白,所谓值得,从来不是用分数除以时间的算术题,而是当你回望这一年时,能否坦然说一句:“我比去年,更接近想去的地方了。”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