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:不止于分数,更收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
去年夏天,我攥着离目标院校差28分的成绩单,在“复读”与“妥协”间反复拉扯。那时的我,像只被狂风打落的鸟,既怕再次起飞会摔得更重,又不甘心从此放弃向往的天空。最终,我在日记本写下“再试一次”,不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提分,而是想逼自己看看:我是否有勇气,去面对过去的失败,去扛住未知的挑战。如今回望复读路,我才发现,这段时光赠予我的,远不止那张心仪的录取通知书,更是一份能照亮未来的“勇气”——敢于直面弱点、敢于对抗压力、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勇气。
复读的勇气,是敢于“撕开伤口”,直面曾经逃避的弱点。高三时,我总爱“扬长避短”:英语成绩好,就天天刷题巩固;数学函数、物理电磁感应是“短板”,就找各种理由跳过,甚至考试时只写前两问便放弃。这种“逃避”,让我在高考中栽了大跟头——数学直接比平时少考20分,物理更是惨不忍睹。复读第一天,老师就对我说:“想进步,先别躲着弱点走,它才是你提分的关键。”那天晚上,我把高三所有数学、物理试卷找出来,逐题标注“不会的知识点”,看着满纸的“函数求导”“电场力做功”,我既焦虑又害怕,但还是咬着牙制定了计划:每天花1.5小时攻数学薄弱项,1小时啃物理难题,哪怕一道题卡半小时,也绝不中途放弃。起初,我盯着函数题的图像发愣,对着物理公式无从下手,甚至因为一道题反复做错而掉眼泪。但每次想放弃时,我都会告诉自己:“现在躲过去,高考还是会栽在这里。”慢慢的,我能独立解出简单的函数题了,能看懂物理题的受力分析图了,甚至在第三次模考中,数学压轴题第一次拿到了满分。复读让我明白,真正的勇气不是“避开困难”,而是明知弱点难攻,却依然愿意“撕开伤口”去弥补——这种直面弱点的勇气,比分数更让我受益。
复读的勇气,是敢于“扛住压力”,在焦虑中守住前行的节奏。复读的日子里,压力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:模考排名波动时,同学投来的目光让我局促;父母一句“别太累”,反而让我更怕辜负期待;深夜刷题时,偶尔会突然惊醒,担心“如果再考砸怎么办”。有一次,我在模考中排名掉了30多名,看着试卷上的红叉,我躲在操场角落哭了很久,甚至萌生了“要不就这样吧”的念头。哭完后,我坐在看台上,看着远处的路灯,突然想起自己选择复读时的决心:“我不是来求稳的,是来拼一把的。”那天之后,我开始学着“与压力共处”:焦虑时,就去操场跑两圈,让汗水带走负面情绪;考差了,就把“失分点”整理成“提分清单”,告诉自己“现在错,总比高考错好”;累了,就听一首喜欢的歌,在歌词里找力量。慢慢的,我不再被排名左右情绪,不再因他人的目光而焦虑,而是专注于“今天是否弄懂了一道错题”“今天是否比昨天进步一点”。当我在复读后期,能平静地面对模考的起起落落,能在高压下依然按计划刷题时,我才发现:勇气不是没有压力,而是即使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,也依然能稳住脚步,一步一步往前走——这种扛住压力的勇气,让我在后来的人生挑战中,也多了份从容。
复读的勇气,更是敢于“为自己负责”,不把选择的重量推给他人。当初决定复读时,父母曾犹豫:“万一没考好,你会不会怪我们没拦着你?”我坚定地说:“这是我自己的选择,不管结果如何,我都不后悔。”这句话,成了我复读路上的“定心丸”。高三时,我总爱依赖他人:作业不会做,第一反应是问同学;学习计划没完成,就怪“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”;考差了,就找“题目太难”“发挥失常”的借口。复读后,我开始学着“对自己的选择负责”:每天的学习计划,自己制定、自己监督,没完成就熬夜补完;遇到不会的题,先自己查课本、翻笔记,实在不懂再找老师请教;考差了,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——是知识点没掌握,还是审题不仔细?有一次,我因为贪睡错过了早上的早读,没有找“闹钟没响”的借口,而是在当天晚上补上了双倍的背书任务。这种“为自己负责”的勇气,让我不再逃避问题,不再推卸责任,而是学会了用行动去兑现自己的承诺。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时,最骄傲的不是分数,而是我能坦然地说:“这份结果,是我自己选的路,自己拼出来的。”
如今,复读的日子早已过去,但那段时光里收获的勇气,却成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“礼物”。面对大学的专业课难题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,而是会主动查资料、找老师请教;参与社团活动遇到挫折时,我不再轻易放弃,而是会冷静分析问题,调整方案;甚至在规划未来时,我也能更坚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,不再被他人的意见左右。
有人说“复读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”,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,复读真正的价值,是让我们在与自己的较量中,长出直面人生的勇气——敢于面对失败,敢于扛住压力,敢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这份勇气,会比一张录取通知书更长久,比一时的分数更重要,它会陪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,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,无论遇到什么挑战,都能底气十足地说:“我曾为自己的梦想拼过,我有勇气面对任何结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