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复读通知书那天,邻居阿姨笑着说:“再拼一年,准能上个好大学!”我点点头,心里却悄悄犯了嘀咕:复读,真的只是为了一张更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吗?如今在复读班待了半年,这个问题的答案,在每天的晨光与星光里,渐渐清晰起来。
最初决定复读时,我确实抱着“冲个好大学”的执念。去年高考失利,看着同学陆续收到心仪院校的录取通知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一场——我不甘心,不甘心三年努力只换来一个“将就”的结果。那时的我以为,复读就是沿着老路再走一遍,只要多刷几道题、多背几个知识点,就能把分数提上去,就能拿到通往好大学的门票。可真正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,我才发现,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。
复读教会我的第一件事,是如何与“失败”相处。第一次模考,我的排名甚至比去年高考前还低。晚自习时,我盯着试卷上的红叉,手指攥得发白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可抬头看见周围同学都在安静地整理错题,没有抱怨,没有颓丧,我突然明白:复读不是“回避失败”,而是“直面失败”。我开始把每一道错题都当成“宝藏”,在错题本上写下错误原因,甚至标注当时的解题思路;遇到不会的知识点,不再像以前那样躲着走,而是主动找老师请教,直到把每个疑点都弄明白。慢慢地,我不再害怕考差,因为我知道,每一次失误都是在为下一次成功铺路。这种“不逃避、敢面对”的勇气,比多考几分更珍贵——它让我明白,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,重要的是跌倒后能重新站起来。
复读还让我学会了“掌控自己的节奏”。以前在高三,我总跟着别人的脚步走:同学熬夜刷题,我也跟着熬;大家都在背的知识点,我不管自己会不会,也跟着背。结果就是,时间花了不少,效率却很低。复读时,我开始学着制定属于自己的计划。每天早上,我会花十分钟列一张清单,明确当天要完成的任务:上午补数学的函数短板,下午整理英语的作文模板,晚上留出半小时复盘当天的学习内容。遇到模考临近,我也不会打乱自己的节奏,不会因为别人都在刷套卷,就放弃自己的基础复习。有一次,同桌问我:“大家都在刷题,你怎么还在看课本?”我笑着说:“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没吃透,刷再多题也没用。”后来的模考证明,我的节奏是对的——我的成绩稳步提升,更重要的是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,因为我知道,我走的每一步都很扎实。这种“不盲从、有主见”的能力,比分数更能影响未来——到了大学,到了社会,我们终究要学会自己做选择,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。
更让我意外的是,复读让我重新认识了“努力”的意义。以前我以为,努力就是“熬时间、拼体力”,可复读班的张老师说:“真正的努力,是带着思考的坚持。”我开始尝试改变学习方法:学历史时,不再死记硬背时间线,而是画思维导图,把各个朝代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串联起来;学物理时,不再只记公式,而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,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题。慢慢地,我发现学习不再是枯燥的重复,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。有一次,我用三种方法解出了一道数学压轴题,那种成就感,比看到分数上涨更让人开心。我突然明白,努力不只是为了“考个好大学”,更是为了在这个过程中,成为一个更会思考、更有能力的人。就算将来没有考上最理想的大学,这段“带着思考努力”的经历,也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。
现在再有人问我“复读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吗”,我会坚定地摇头。好大学确实是复读的目标之一,但绝不是全部。复读的日子里,我学会了直面失败、掌控节奏、深度思考,这些在挫折中长出的能力,这些在坚持中收获的成长,比一张录取通知书更重要。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,不仅能帮我打开好大学的门,更能帮我打开未来人生中一扇又一扇未知的门。
明年高考结束,无论结果如何,我都不会后悔选择复读。因为我知道,这段时光里,我收获的不只是分数,更是一个更强大、更清醒、更从容的自己——而这,才是复读给我最好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