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有梦,不止于心动
高三那年夏天,我在笔记本扉页写下“考上南方的大学”,笔尖划过纸张时,心脏跳得格外快——窗外的蝉鸣、桌上的柠檬水、远处教学楼的钟声,都成了这个梦想的背景板。那时的我以为,只要心里装着梦,就一定能抵达想去的地方,却忘了“心动”只是开始,真正的追梦路,藏在日复一日的行动里。
第一次意识到“心动≠实现”,是在复读班的摸底考后。高四时,我依旧把“南方的大学”挂在嘴边,课间会对着地图上的城市发呆,晚上睡前会想象自己在大学校园里散步的场景,可行动上却没跟上:计划好每天背30个英语单词,却总因为“今天太累”拖延到明天;数学的解析几何是弱项,买了专项练习册,却只做了前几页就丢在一边;甚至连课堂笔记,都常常因为“走神”漏记关键知识点。摸底考成绩出来,我的排名比去年高考时还要靠后,看着试卷上刺眼的红叉,我突然明白,只靠“心动”维系的梦想,就像飘在天上的气球,风一吹就会偏离方向,甚至坠落。
真正让我从“心动”走向“行动”的,是班主任的一句话。那天我拿着成绩单找他,语气里满是委屈:“我明明很想考上理想的大学,为什么就是没进步?”他没有安慰我,而是指着我的笔记本问:“你写‘想去南方’时,有没有想过每天要多学多少分?数学的函数题要练多少道才能不丢分?英语作文要背多少个句型才能提分?”他的话像一记警钟,敲醒了沉浸在“心动”里的我——我只看到了梦想的美好,却没看到实现梦想需要付出的具体努力;只在心里规划了远方,却没在脚下铺好通往远方的路。
从那天起,我开始把“心动的梦想”拆成“可行动的目标”。我把“考上南方的大学”换算成具体的分数:语文要考110分、数学120分、英语115分、文综230分,然后再把分数拆成每个学科的具体任务: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要保证每道题少丢2分,就每天分析一篇真题,总结答题模板;数学的立体几何要拿满分,就每天练3道同类题,直到能熟练掌握辅助线的作法;英语作文要提10分,就每天背2个高分句型,每周写2篇作文请老师修改。刚开始时,这样的日子很枯燥:早上六点半的闹钟响起时,我也想赖在床上;刷题到深夜时,看着满页的公式会忍不住烦躁;模考失利时,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做到。但每当想放弃,我就会翻开笔记本——扉页的“南方的大学”旁边,多了一行小字:“今天多对一道题,明天就离梦想近一步。”
行动带来的改变,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。坚持背单词一个月后,英语完形填空的正确率从原来的50%提升到80%;每天练立体几何题,让我在第二次模考中拿到了数学该模块的满分;就连以前最头疼的文综大题,也因为每天整理答题思路,变得越来越顺手。有次周末,我翻出去年的试卷对比,发现自己的总分已经提高了60多分。那天傍晚,我站在教室走廊上,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,突然想起当初只是“心动”的自己——原来梦想不是靠“想”实现的,而是靠“做”出来的;不是靠“感觉”维系的,而是靠“每一道题、每一个知识点”堆积起来的。
现在的我,已经坐在南方大学的图书馆里,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书页上,桌上的柠檬水和当年笔记本里的场景重合。回望复读那段日子,我庆幸自己没有停留在“心动”的阶段,而是用行动一点点靠近梦想。我见过凌晨五点的教室,也见过深夜十二点的台灯;写空过5本错题本,也背完过3本英语单词书;有过模考失利的眼泪,也有过进步时的雀跃——这些具体的、琐碎的、甚至有些辛苦的行动,才是让梦想落地的力量。
其实人生路上,我们都会有“心动的时刻”:可能是看到别人在舞台上发光,就想自己也能站上那里;可能是读到一本好书,就想自己也能写出温暖的文字;可能是吃到一道好菜,就想自己也能做出这样的味道。但大多数时候,这些“心动”都停在了“想想而已”:想学画画,却总说“没时间买画笔”;想减肥,却总在晚上忍不住吃零食;想提升自己,却总在打开学习视频后刷起短视频。
可真正的追梦人,从不会让梦想只停留在“心动”里。他们会把“想画画”变成“每天画半小时速写”,把“想减肥”变成“每天跑三公里”,把“想提升自己”变成“每周读一本书”。因为他们知道,“心动”是梦想的种子,而“行动”才是浇灌种子的阳光和雨水;只有让种子在行动中生根发芽,才能长成参天大树,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人生有梦,从来不止于心动。那些抵达远方的人,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会“想”,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会“做”——在别人犹豫的时候出发,在别人放弃的时候坚持,在别人沉浸于幻想的时候,把每一步行动,都踩得扎实而坚定。而当我们把“心动”变成“行动”,把“我想”变成“我做了”,就会发现,梦想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星星,而是脚下慢慢延伸的路,每走一步,就离它更近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