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在题海里打捞自己

发布时间:2025-08-27来源:铭师堂

在题海里打捞自己

高四开学第一天,周明把“2023年高考失利”的纸条塞进笔袋最底层,又在课桌上贴了张新便签:“今天多刷一道题,明天少一分遗憾。”窗外的梧桐叶刚落满操场,教室里堆叠的教辅书已经没过膝盖,他知道,接下来的一年,题海将是他最熟悉的战场,而他要做的,不是被题目淹没,而是在题海里一点点打捞起那个“不甘心”的自己。

高四的题海,是从“啃旧账”开始的。周明的数学向来薄弱,去年高考立体几何大题几乎交了白卷,如今他把《立体几何专题练习》放在桌角,每天雷打不动刷3道题。刚开始,光是画辅助线就要耗半小时,一道题往往要翻三四次答案才能理清思路。有次晚自习,他卡在一道“三棱锥体积计算”题上,草稿纸写满了两张,还是没算出底面面积。他盯着题目里的“垂直关系”,突然想起老师说过“找高要先看有没有线面垂直”,试着连接顶点和底面垂足,终于算出了结果。那天他在错题本上写:“题海里的每一道坎,都是帮我补漏洞的石头。”

英语完形填空曾是周明的“噩梦”,去年高考错了11道,导致英语成绩刚过及格线。高四第一次英语周测,他又错了8道,看着试卷上的红叉,他没像以前那样焦虑,而是把每道题的上下文抄下来,逐句分析逻辑关系。遇到不认识的单词,就查词典记在“高频词本”上;遇到没弄懂的固定搭配,就标注“比如‘devote to doing’,不是‘devote to do’”。他还把近五年高考完形填空按“记叙文”“说明文”分类,每天练一篇同类型的,总结不同体裁的解题技巧——记叙文要抓“人物情感变化”,说明文要找“说明对象特征”。两个月后,他的完形填空错题数降到了3道以内,英语成绩也慢慢爬回了100分以上。

高四的题海从不是“盲目刷题”,周明有自己的“作战计划”。他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分成“专题突破”和“综合训练”:早上用1小时攻数学薄弱题型,下午用40分钟练英语完形填空,晚上则限时做一套文综选择题。遇到重复出错的知识点,他会专门找“同类题”集中训练,比如历史总记混“辛亥革命”和“戊戌变法”的时间,就把两道相关的选择题放在一起对比,标注“辛亥革命是1911年,推翻帝制;戊戌变法是1898年,主张君主立宪”。他说:“题海战不是拼数量,而是拼‘针对性’,把力气用在刀刃上,才能在题海里少走弯路。”

刷题的日子里,“疲惫”时常找上门。有次模考前,周明连续三天熬夜刷综合卷,导致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,文综选择题错了10道。成绩出来那天,他坐在教室后排,看着窗外的夕阳,突然觉得特别累——手里的笔像有千斤重,眼前的题目也变得模糊。但他摸了摸笔袋里那张“2023年高考失利”的纸条,又想起父母每次打电话时说的“别太累,但也别放弃”,慢慢挺直了腰板。他给自己放了半小时假,去操场跑了两圈,回来后重新制定计划:不再熬夜刷题,而是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,把效率放在白天。

高四的题海也藏着“小惊喜”。有次数学周测,周明遇到一道和他之前刷过的“相似三角形证明”几乎一样的题,他提笔就写出了证明步骤,最后拿到了满分。那天他特意买了瓶可乐,对着错题本上的“同类题标注”笑了——原来那些反复刷过的题,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他的“底气”。还有一次,语文老师讲作文素材,提到的“坚持类”例子,正好是他在刷阅读题时积累的,他在作文里用上这个例子,还得了全班最高分。这些瞬间让他明白:题海里的每一次努力,都不会白费。

距离高考还有20天的时候,周明的刷题量已经堆满了半个书桌——用过的草稿纸攒了三大摞,错题本写满了4本,高频词本记了2000多个单词。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“害怕做题”,反而觉得每刷一道题,就离“理想大学”更近一步。高考前一天,他翻了翻错题本,又做了一套简单的数学题,不是为了押题,而是为了保持“题感”,让自己在考场上更从容。

高考那天,周明走进考场,看到试卷的那一刻,心里很平静。数学试卷上的立体几何题,是他刷过的“找高线”类型;英语完形填空讲的是“坚持追梦”,正好符合他总结的“记叙文情感逻辑”;文综选择题里的“历史时间题”,他一眼就分清了“辛亥革命”和“戊戌变法”。他一笔一划地写着,每一个答案都笃定——他知道,这一年在题海里的挣扎、坚持和积累,都在这一刻有了回应。

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,周明放下笔,轻轻舒了口气。他走出考场,看着前来接他的父母,突然笑了。后来,当他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他把那些用过的草稿纸、错题本整理好,放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。他说:“高四这一年,我在题海里打捞的不只是‘正确答案’,更是那个‘不认输’的自己。那些刷过的题、熬过的夜,都成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勋章,让我明白:只要肯沉下心,再深的题海,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上岸路。”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