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本写满“再试一次”的草稿本
我的复读桌上,总放着一本泛黄的草稿本。封面没有名字,只在角落用红笔写着歪歪扭扭的“再试一次”,那是我复读第一天,对着空白封面犹豫了十分钟后落下的字。如今翻开它,纸页上的演算、涂鸦和密密麻麻的“再试一次”,像一部日记,记着我复读一年的慌张与坚定。
第一次在草稿本上写“再试一次”,是复读班的第一次数学周测后。试卷发下来,65分的红色数字刺得我眼睛疼,最后一道大题的空白处,老师用红笔写着“思路错误,重新推导”。晚自习时,我盯着那道题,画了又擦的辅助线在草稿本上留下一团团墨渍,烦躁得想把本子撕了。可指尖碰到封面的“再试一次”,又慢慢冷静下来——去年高考就是因为遇到难题就慌,才丢了不该丢的分。我深吸一口气,在草稿本上写下第一行“再试一次”,然后重新画模型、标条件,哪怕每一步都要查公式,也硬着头皮往下算。直到凌晨一点,草稿本上终于出现正确的解题步骤,我在末尾又补了一句“这次没放弃”,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,像给了自己一个轻轻的鼓励。
后来,这本草稿本成了我的“情绪收纳盒”。英语听力练到第五遍还错一半时,我在本子上乱涂乱画,最后写下“再试一次,认真听连读”;政治主观题答漏得分点时,我把易错点抄在草稿本上,后面跟着“再试一次,别慌”;甚至有次模考失利,我躲在教室后排哭,眼泪滴在草稿本上,晕开了之前写的“再试一次”,我就用红笔把它描得更粗,像是在给自己打气。有次同桌借草稿本,翻到满页的“再试一次”,笑着说“你这本子比错题本还励志”。我才发现,那些在崩溃边缘写下的字,早已悄悄成了我不放弃的理由。
最难忘的,是高考前一周的晚上。我翻到草稿本的最后几页,发现之前的“再试一次”旁边,多了不少小字:“立体几何终于会了”“英语听力正确率80%了”“政治主观题能答满点了”。原来那些一次次的“再试”,不是白费力气——数学从65分到110分,英语从90分到125分,那些在草稿本上反复演算、修改、鼓励自己的日子,都在慢慢开花。我在草稿本的最后一页,写下最后一句“再试一次——这次,是高考”,笔尖落下时,没有了之前的慌张,只有踏实的期待。
高考结束那天,我把这本草稿本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。走出考场时,阳光落在封面上,“再试一次”四个字显得格外温暖。后来收到录取通知书,我又翻开它,纸页上的墨渍、泪痕、红色批注,都成了最珍贵的纪念。
原来复读这一年,真正支撑我的不是分数,而是这本写满“再试一次”的草稿本——它记着我的不放弃,也藏着我的成长。那些看似重复的“再试一次”,不是固执,而是对自己的相信:相信每一次跌倒后再站起,都能离目标更近一点;相信只要不放弃,平凡的努力,终会有最好的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