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高考:我和去年的自己和解了
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刻,阳光落在肩膀上,没有去年的慌慌张张,只有一种轻轻的踏实。我站在考点门口,看着手里的准考证——照片上的自己还带着应届生的青涩,眼神里藏着对“一次成功”的执念。而此刻,我终于能笑着和去年那个紧绷、焦虑,甚至有点狼狈的自己,说一声“和解了”。
去年高考失利的画面,曾像根刺扎在心里。查分那天,屏幕上的数字比预估低了40分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看着墙上贴满的“冲刺985”便签,突然觉得所有努力都成了笑话。后来填志愿,滑档到一所不想去的学校,我盯着录取通知书,咬着牙说“我要复读”。那时的我,满脑子都是“证明自己”,把去年的失败当成耻辱,连翻旧试卷都觉得是在面对“不堪的过去”。复读班开学第一天,班主任让我们写“复读目标”,我在纸上狠狠写下“超过去年50分”,笔尖戳得纸页发皱,像在和去年的自己较劲。
真正开始和解,是在复读的某个晚自习。那天我对着一道数学题卡了半小时,烦躁地把笔扔在桌上,抬头时看见同桌在翻去年的高考卷。“你怎么还看旧卷子啊?”我忍不住问。她笑着指了指卷面上的红叉:“你看,去年我这里算错了符号,今年再遇到,就再也不会错了。”我愣住了,低头翻出自己去年的数学卷——那道因为紧张漏看条件的大题,那道算错概率的小题,原来不是“耻辱”,而是帮我避开陷阱的“路标”。那天晚上,我第一次平静地分析去年的错题,没有愤怒,没有不甘,只在每道题旁写下“今年要注意”。台灯的光落在卷面上,去年的红叉好像不再刺眼,反而成了温柔的提醒:去年的失误,不是为了否定自己,而是为了让今年的路走得更稳。
和解的过程,藏在无数个“和自己对话”的瞬间。第一次模考,我的成绩只比去年高考高了10分,我没有像从前那样哭,而是坐在教室后排,慢慢想:去年这个时候,我还在为一道选择题纠结半天,现在至少能快速找到解题思路;去年作文总是跑题,现在已经能准确扣题。我开始不再用“超过多少分”衡量自己,而是看见每一点“比去年好一点”的进步。有次背政治知识点,突然想起去年背到这里时,总因为记混时间线烦躁,而现在,我能笑着把易错点整理成表格。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:复读不是和去年的自己“对抗”,而是带着去年的经验,帮现在的自己变得更好。
第二次走进高考考场前,我翻了翻复读时的笔记本,最后一页写着去年查分后写下的话:“我讨厌现在的自己。”而旁边,是我昨天刚补的一行:“谢谢你,让我变成了今天的样子。”进考场时,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旧准考证——不是为了较劲,而是为了告诉去年的自己:你担心的“失败”,成了我成长的台阶;你没做到的“圆满”,我正在慢慢实现。
高考结束后,我回了一趟复读班,收拾桌上的东西。去年的高考卷还在抽屉里,上面的红叉旁多了今年的解题步骤;那本写满“较劲”的目标本,最后几页记满了“今天又进步一点”的小欢喜。我把这些东西装进书包,走出教室时,夕阳正好落在走廊里,像给这段日子镀了层暖光。
原来,第二次高考最珍贵的不是分数,而是终于能和去年的自己和解——不再苛责过去的失误,不再执着于“必须完美”,而是带着过去的经历,温柔地接纳自己,然后一步一步,走向更稳的未来。这份和解,比任何分数都更让我觉得,复读这一年,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