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走的这一年,是向理想的直行
去年夏天,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,一边是“凑活”的大学录取通知书,一边是“再来一年”的复读报名表。风卷着梧桐叶落在脚边,我盯着通知书上陌生的专业名称,突然清晰地意识到:所谓“捷径”若偏离了理想的方向,再近也是弯路;而多走的这一年复读时光,才是朝着心之所向的直行。
第一次踏入复读班,黑板上“距离高考321天”的数字像一枚定海神针,让我慌乱的心渐渐沉静。我把理想大学的校徽贴在笔袋上,每次翻开课本,那抹熟悉的蓝都在提醒我:这一年的每一步,都要走在通往理想的直线上,不能再像去年那样,在“看似努力”的岔路上兜圈子。去年备考时,我总爱跟风刷题,别人做什么卷子我就买什么,却从没想过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。复读的第一个月,我把去年的所有试卷找出来,按“知识点盲区”“答题技巧不足”“粗心失误”三类整理,数学的立体几何、英语的完形填空、文综的材料分析题,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漏洞,一一暴露在眼前。原来,直行不是盲目向前,而是先看清方向,再精准发力。
秋冬交替的日子里,教室窗外的梧桐树从葱绿变成金黄,我书桌前的错题本也越积越厚。每天早上,我都会提前半小时到教室,把前一天整理的错题重新做一遍;午休时,别的同学趴在桌上睡觉,我拿着历史笔记本,在走廊里背那些容易混淆的时间线——去年就是因为记混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时间,文综选择题多错了两道。有次晚自习,数学老师讲完压轴题,特意走到我身边:“你上次问的那道题,解题思路比之前清晰多了。”我看着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,突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,面对同样的题型,我只会对着题目发呆。原来,多走的这一年里,那些看似重复的努力,都是在为理想的直行铺路,每补一个漏洞,就离目标更近一步。
最考验“直行”定力的,是三模后的那段日子。有同学因为成绩波动选择放弃,也有人劝我:“其实普通大学也挺好,何必再遭这份罪?”我握着笔袋里的校徽,指尖传来微微的暖意。是啊,这条路确实难走:冬天的教室没有暖气,做题时手冻得发麻;模拟考失利时,躲在操场角落偷偷抹眼泪;看着以前的同学在朋友圈分享大学生活,心里也会泛起一丝羡慕。但每次想起理想大学的图书馆、实验室,想起自己说过“要去更广阔的地方”的誓言,就会重新握紧笔。我知道,直行的路上难免有诱惑和动摇,就像开车时遇到岔路,只有坚定地握着方向盘,才能不偏离方向。那段时间,我调整了复习计划,每天睡前花十分钟总结当天的收获,把焦虑转化为具体的行动,一步一步,稳稳地朝着目标走。
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时,我合上笔帽,没有了去年的慌乱,只有一种“终于走到这里”的踏实。走出考场,阳光正好,我抬头看见天空很蓝,像极了理想大学校徽的颜色。三个月后,当我拆开录取通知书,看到那熟悉的校徽印在纸上时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——这一年多走的路,没有白费;那些在错题本上反复演算的时光,那些在走廊里背诵的清晨,都变成了通往理想的直行道上,最坚实的脚印。
原来,人生从没有白走的路。有些“多走的一年”,不是绕远,而是为了避开弯路,朝着理想坚定地直行。就像航船在海上遇到风浪,暂时的调整不是退缩,而是为了更稳地驶向彼岸。这一年的复读时光,让我不仅收获了理想的录取通知书,更懂得了:所谓成长,就是在认清方向后,不畏惧“多走一步”,坚定地朝着心之所向,一直走下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