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让今年的遗憾,变成明年的凯旋

发布时间:2025-08-27来源:铭师堂

再拼一年:让今年的遗憾,变成明年的凯旋

合上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那一刻,小林盯着屏幕上“未录取”的字样,指尖攥得发白——那个写了三年的大学名字,终究没能出现在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上。深夜里,他翻出高三的错题本,扉页上“冲刺XX大学”的字迹早已被泪水晕开,却突然在心里冒出一个念头:“再试一次吧,这次要把遗憾补回来。”

复读的日子,是从撕掉旧日历、重新贴上新计划表开始的。清晨五点半的闹钟不再是“不得不起”的负担,而是“离梦想更近一步”的信号。当其他同学还在纠结是否复读时,小林已经坐在了复读班的教室里,把去年的高考成绩单贴在桌角:数学102分(满分150)、英语110分、文综203分,每一个分数都在提醒他:哪些漏洞需要补,哪些优势要守住。他在笔记本上写下第一行字:“今年的遗憾,是明年凯旋的起点。”

复读的第一个挑战,是直面去年的“薄弱项”。数学的解析几何和导数大题,曾让他在高考考场上卡了40分钟,最终只写了零星几步。复读班第一次数学课,老师讲“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”,小林提前半小时翻课本,把椭圆的标准方程、离心率公式抄在卡片上,连课间都在默写。遇到不懂的推导步骤,他不再像去年那样“等老师下次讲”,而是追着老师问:“您刚才说的‘判别式判断交点个数’,能不能再用例题演示一遍?”放学后,他留在教室,把老师讲的3道例题重新做了一遍,每一步都标注“依据”——“这一步用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”“这里要注意椭圆的范围,x不能超过a”。

两个月后,当数学周测出现类似的解析几何题时,小林提笔就画出了图形,步骤清晰地算出了交点坐标,最后一道大题拿到了满分。看着试卷上的红勾,他突然明白:复读不是“重复做题”,而是“把去年没弄懂的知识点,一个个嚼碎、吃透”。就像补衣服上的破洞,只有找到线头的源头,才能缝得严丝合缝,不再让“漏洞”在考场上拖后腿。

复读的日子里,“孤独”是常有的感受。去年的同学已经背着书包走进大学校园,朋友圈里满是社团活动、大学食堂的照片;而小林的日常,是“教室—食堂—宿舍”三点一线,是深夜台灯下的错题本,是早读时喉咙沙哑的背诵声。有一次,他在操场跑步时看到远处的烟花,突然想起去年高考后和同学约定“一起去大学看烟花”的承诺,鼻子一酸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但他很快擦干眼泪,在心里告诉自己:“现在的‘孤独’,是为了明年和他们在理想的大学里重逢。”

他开始把“孤独”变成“专注”:晚自习时,周围同学的翻书声、写字声,成了他最好的“背景音”;遇到难题卡壳时,不再焦虑地抓头发,而是拿出草稿纸,把知识点拆成“小问题”逐个解决——比如历史记不住“辛亥革命的影响”,就把它分成“政治影响”“经济影响”“思想影响”,每个部分记2个关键词,再结合课本案例理解;英语作文写不出亮点,就每天背3个高分句型,周末仿写一篇,让老师帮忙修改。

复读班的模考像“闯关游戏”,每次成绩波动都考验着心态。第三次模考,小林的文综比上次低了15分,选择题错了8道,他坐在座位上,盯着试卷上的红叉,手指微微发抖。但他没有像去年那样“崩溃大哭”,而是拿出文综错题本,一道一道分析错因:“这道题错在没看清材料里的‘时间’,把‘洋务运动’当成了‘戊戌变法’”“这道题是知识点混淆,‘公民的权利’和‘政府的职能’搞反了”。他把这些错因整理成“避坑清单”,贴在课本第一页,每次做题前都看一遍。

班主任发现他情绪低落,找他谈话:“复读就像爬山,有时候会遇到陡坡,看起来难走,但每往上走一步,就离山顶更近一点。去年的遗憾,不是你的‘污点’,而是你比别人更清楚‘哪里该用力’的优势。”这番话让小林豁然开朗——他不再纠结“这次考得好不好”,而是关注“这次比上次多掌握了几个知识点”“下次能避免哪些错误”。

距离高考还有100天的时候,复读班举行了“百日誓师”。小林站在队伍里,看着黑板上“全力以赴,无悔青春”的标语,想起了一年前的自己:那时的他,总觉得“时间还多”,总在刷题时偷懒,总在遇到困难时想“算了吧”。而现在的他,会为了一个知识点熬夜整理笔记,会为了提高选择题正确率每天额外练20道题,会在每次想放弃时,摸一摸桌角那张写着理想大学名字的便签纸。

高考那天,小林走进考场,看到试卷的那一刻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紧张,只有“准备充分”的踏实。数学试卷上的解析几何题,正是他练了无数遍的题型;文综材料题的考点,他在错题本上总结过;英语作文的话题,他仿写过类似的范文。他一笔一划地写着,每一个步骤都清晰,每一个答案都笃定——他知道,这一年的努力,正在把去年的遗憾,一点点变成走向凯旋的阶梯。

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,小林走出考场,抬头看到天上的太阳,突然笑了。他没有立刻去想“能不能考上”,而是想起了复读一年里的点点滴滴:清晨教室里的第一缕阳光,深夜台灯下的草稿纸,老师耐心讲解的身影,自己一次次克服困难后的坚定……这些画面,早已比“录取结果”更珍贵——因为他不仅在补“知识的漏洞”,更在磨“不服输的心态”,在养“全力以赴的习惯”。

后来,当小林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他把去年的高考成绩单和今年的录取通知书放在一起,拍了张照片。照片配文:“再拼一年,不是为了‘证明自己比别人强’,而是为了‘不让自己后悔’。去年的遗憾,是今年凯旋的序章;而今年的努力,终将让每一个不曾放弃的日子,都闪闪发光。”

复读这一年,有人问小林:“后悔吗?”他总是摇摇头:“不后悔。因为我知道,有些路,必须亲自走一遍;有些遗憾,必须亲自补回来。当你为了一个目标拼尽全力时,无论结果如何,你都已经赢了——因为你成为了比去年更优秀、更坚定、更不怕困难的自己。而这样的自己,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走向属于自己的凯旋。”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