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从“落榜者”到“追光人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来源:铭师堂

从“落榜者”到“追光人”:我的复读逆袭手记

拿到高考落榜通知那天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看着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,突然觉得自己像个“被世界丢下的人”。同学群里讨论着大学录取通知书,朋友圈里晒着新学校的照片,而我手里攥着那张写着“未录取”的纸条,连哭都不敢大声——那时的我,从没想过,一年后会成为朝着光奔跑的“追光人”。

复读的教室在学校最角落的楼里,黑板上的倒计时牌每天都在减少,桌肚里的真题卷堆得比课本还高。最初的日子,我像个“机械人”:每天五点半被闹钟叫醒,嘴里嚼着面包就往教室冲,午休时趴在桌上刷数学题,晚自习后还在走廊背文综知识点。可第一次模考,我只比去年高考多了三十分。拿着成绩单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风把眼泪吹得冰凉,我蹲在路边想:“难道我这辈子都只能是个‘落榜者’吗?”

转折点是班主任递来的一张纸条。上面写着:“别盯着‘落榜’的标签,去找到你想追的‘光’。”我盯着纸条看了很久,突然想起高三时在杂志上看到的那所大学——红墙绿树,图书馆前的樱花每年春天都会开得漫天都是。那天晚上,我在课本扉页画了一朵樱花,在旁边写:“我想去看那里的春天。”从那以后,我不再是“为了复读而复读”,而是为了“追上那束光”。

我开始把“落榜的遗憾”变成“逆袭的动力”。数学函数题不会,就把近五年真题的函数题整理成“错题集”,每天啃一道,从“求定义域”到“画图像”,直到能闭着眼说出解题步骤;英语阅读看不懂,就每天背50个单词,把阅读里的长难句拆成“主谓宾”,慢慢摸透语法逻辑;文综大题踩不到采分点,就对着参考答案学“术语”,把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“矛盾的普遍性”这些原理贴在书桌前,做题时强迫自己往采分点上靠。有次解一道导数题用了四张草稿纸,手指酸得握不住笔,可当最后一步算对时,我盯着课本上的樱花图案,突然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。

最苦的是二模后的那段日子。连续一周发烧,做题时头晕得厉害,二模成绩直接掉了六十分。我坐在空教室里,看着窗外的落叶,突然想放弃。可当我想起课本上的樱花,想起父母偷偷给我塞牛奶时说“别太累”的样子,又把眼泪抹掉,重新翻开错题本。那天晚上,我在日记里写:“就算现在离那束光很远,我也要一步步走过去,哪怕走得慢一点。”

高考结束那天,我走出考场,抬头看见天上的云像棉花糖,突然想起一年前那个蹲在路边哭的自己。查分那天,我手握着鼠标发抖,当屏幕上的分数跳出来时,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——比去年高了一百三十分,刚好够上那所“有樱花的大学”。

后来我才懂,所谓“逆袭”,从来不是突然的奇迹,而是把“落榜的不甘”变成“追光的勇气”,把“我不行”换成“再试试”。从“落榜者”到“追光人”,这一年里,我不仅追上了想要的分数,更追上了那个“曾经放弃过自己”的自己。原来只要朝着光的方向往前走,哪怕走得慢一点,也终会抵达想去的地方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