撕掉“落榜生”标签
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“落榜生”,是在复读班报到的那天。走廊里,两个同学低声议论“她就是去年没考上,再来的”,声音不大,却像针一样扎进我耳朵里。我攥紧书包带,快步走进教室,把那张写着“2024届复读生”的胸牌悄悄塞进了口袋——那时的我还不知道,撕掉这枚无形的标签,需要一整年的勇气与坚持。
开学第一周的班会,班主任让每个人介绍自己的目标。轮到我时,我盯着课桌腿,支支吾吾说不出话,满脑子都是“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不自量力”。直到班主任轻声说“无论过去怎样,在这里,大家都是重新出发的追梦人”,我才抬起头,小声说出理想大学的名字。坐下时,我偷偷抬头,发现前排的男生冲我比了个“加油”的手势,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“落榜生”这三个字,或许没那么可怕。
真正开始撕掉标签,是在第一次月考后。成绩出来时,我排在班级第十名,比入学时进步了十五名。拿着成绩单,我犹豫了很久,还是把它拍下来发给了妈妈。没过多久,妈妈发来视频,笑着说“我就知道你可以”,镜头里,她把我的成绩单贴在了冰箱上,旁边还画了一颗星星。那天晚上,我把藏在口袋里的胸牌拿出来,用马克笔在“复读生”前面加了两个字——“奋斗中”。原来标签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自己贴的,只要愿意努力,就能把它换成新的模样。
撕标签的路上,最难忘的是冬天的一个晚自习。我在操场背书时,遇到了之前认识的学长,他看着我手里的复习资料,笑着说“去年没发挥好没关系,今年加油,我在XX大学等你”。我愣了一下,问他“你不觉得我是‘落榜生’吗”,他却摇摇头说“哪有什么‘落榜生’,只有还没到达目的地的追梦人”。那天的风很冷,可我心里却暖暖的——原来真正在意“落榜生”标签的,从来只有我自己。
从那以后,我开始主动撕掉那些束缚自己的标签。课堂上,我不再因为怕答错而不敢举手,反而常常主动站起来分享解题思路;课间,我会拿着试卷追着老师问问题,哪怕是最简单的知识点;周末在家,我不再躲着邻居的目光,反而会大方地说“我在准备复读,争取明年考上理想的大学”。慢慢的,我发现身边的人不再用“落榜生”称呼我,而是会说“那个很努力的女生”“数学很好的同学”。
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,我考了班级第一名。班主任在全班面前表扬我时,我看着台下的同学,突然想起报到那天的自己——那个躲在角落,害怕被贴上“落榜生”标签的女孩,早已在一次次的努力中,变成了更勇敢、更自信的模样。
查分那天,我深吸一口气点开页面,612分的数字跳出来时,我忍不住哭了。不是因为分数有多高,而是因为我终于彻底撕掉了“落榜生”的标签,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。后来回学校拿录取通知书,走廊里遇到当初议论我的那两个同学,他们笑着说“恭喜你啊,考上理想的大学了”,我笑着点头,心里没有了当初的委屈,只有满满的释然。
其实人生从来没有固定的标签,所谓的“落榜生”“失败者”,不过是别人给的定义。而真正的成长,就是学会撕掉那些负面的标签,用自己的努力,给自己贴上“勇敢”“坚持”“追梦人”的新标签。就像复读这一年教会我的:你的价值,从来不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,而是由你对待人生的态度,和永不放弃的勇气决定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