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别躲着弱点走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来源:铭师堂

复读别躲着弱点走

第一次复读模考结束,我盯着数学试卷上刺眼的58分,下意识把卷子塞进书包最底层——就像过去无数次那样,假装这个“弱点”不存在。可那晚翻来覆去睡不着时才明白,复读这一年,若还是躲着弱点走,恐怕只会重蹈覆辙。

我的数学弱项,早在高三就暴露无遗。立体几何的辅助线总画错,解析几何的计算常算到一半卡住,就连基础的函数题型,也会因为粗心丢分。那时的我,总想着“扬长避短”:语文课上认真记笔记,英语单词背得滚瓜烂熟,唯独上数学课,眼神不自觉飘向窗外,作业也总拖着最后才写,遇到不会的题,要么抄同学答案,要么干脆空着。我以为只要把擅长的科目分数提上去,就能弥补数学的短板,可高考时,数学还是成了压垮我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复读班的第一堂数学课,老师在黑板上写下“直面弱点,方得进步”八个字,语气沉重又坚定。他说:“复读不是重复高三,而是修正高三。你们最大的敌人,不是难住你的题,而是不敢面对弱点的自己。”这句话像一记警钟,敲醒了浑浑噩噩的我。那天放学,我第一次把书包里的数学试卷翻出来,摊在桌上,一笔一划地分析错题:这道题是因为公式记混,那道题是因为思路错误,还有几道,纯粹是因为怕麻烦,没敢深入思考。看着满纸的红叉,我突然意识到,这些年我躲着数学走,其实是在躲着那个“怕困难、不坚定”的自己。

从那天起,我开始逼着自己跟数学“死磕”。每天早上,我提前半小时到教室,把立体几何的基础定理抄在笔记本上,一边抄一边琢磨:这条定理能用来解什么题?辅助线的画法有几种?午休时,别人在刷题,我却抱着课本啃例题,把解析几何的解题步骤拆解开,一步一步分析:这里为什么要设这个参数?那里的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?遇到不会的题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逃避,而是先自己琢磨半小时,实在没思路,就拿着题去问老师,哪怕老师讲的时候会指出我的错误,哪怕要在办公室待上一节课,我也不再觉得难堪——因为我知道,每多问一个问题,就是在向弱点靠近一步,也是在向进步靠近一步。

最难忘的是攻克函数难题的那段日子。函数的单调性、奇偶性、周期性混在一起,我总是记不住,做题时常常张冠李戴。有一次,我对着一道函数题看了整整一个小时,草稿纸上写满了推导过程,却还是没算出答案。那天晚上,我差点哭出来,甚至想过“要不算了,反正函数占分也不是最多”。可转念一想,要是现在放弃,之前的努力不就白费了?我咬咬牙,打开网课回放,跟着老师重新学函数的知识点,把每个概念都掰开揉碎了理解,还专门建了一个“函数错题本”,把每次做错的题都整理进去,标注错误原因和正确思路。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,再遇到函数题时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心慌,反而能冷静地分析题目,找到解题的突破口。

第三次模考,我的数学考了92分。虽然不算特别高,但看着试卷上减少的红叉,我比拿到高分时更开心——因为我知道,这个分数背后,是我不再躲着弱点走的勇气,是我一步一步克服困难的坚持。现在的我,再也不会把数学试卷藏起来,反而会主动找老师要难题做;上数学课时,眼神里不再有逃避,而是多了几分坚定。我明白,复读这一年,克服数学这个弱点,不只是为了提高分数,更是为了养成一种“不逃避、敢面对”的心态——这种心态,比任何知识点都重要。

其实,复读路上的“弱点”从来不止是某一门学科。有的同学怕背书,就躲着文综的知识点;有的同学怕写作,就逃避语文作文练习;还有的同学怕吃苦,总想着偷懒放松。可越是躲着弱点走,弱点就越会变成“拦路虎”,最后让我们在高考面前再次跌倒。

复读就像一场修行,而弱点,就是修行路上必须跨越的山。只有敢于直面它、攻克它,我们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强大。明年高考结束时,我们或许会忘记某道题的解法,但一定不会忘记:当年那个不躲着弱点走的自己,有多勇敢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