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复读的路走到了终点,我捡到了什么?
合上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我盯着封皮上烫金的校徽,突然想起复读班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——从“365天”到“0天”,那些被红笔圈住的数字,曾是我每天醒来最先看见的目标。如今,复读的路终于走到终点,我收拾好复读时用的书包,在一堆旧笔记、空笔芯里翻找,才发现这一年,我捡到的不只是一张录取通知书,还有比分数更珍贵的东西。
我捡到的第一样东西,是“和错题相处的勇气”。复读前,我最怕的就是面对错题——数学卷子上的红叉像刺人的针,英语阅读里的错选答案让我不敢再看第二眼,就连文综选择题的“半对半错”,都能让我沮丧半天。第一次模考后,我把满是红叉的数学卷塞进抽屉,却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。她指着卷子上的错题说:“错题不是你的敌人,是帮你找漏洞的朋友。”那天回教室,我把抽屉里的卷子拿出来,对着台灯一道一道分析:函数题错在定义域没考虑,立体几何辅助线画偏了,概率题算错了组合数。后来的日子里,我有了一本“错题本”,每道错题旁都写着“错因”和“下次注意”,从一开始的抵触,到后来主动找错题、总结规律。高考数学考场上,我遇到一道和错题本上类似的数列题,稳稳地写出解题步骤时,突然明白:复读路上,我捡到的不是“不错题”的能力,而是“不怕错、会改错”的勇气——这份勇气,比做对一百道题更重要。
我还捡到了“和自己对话的耐心”。复读的日子里,焦虑像影子一样跟着我:模考成绩下滑时,我会对着镜子问“是不是真的不行”;看到同学进步比自己快时,我会忍不住烦躁“为什么我这么慢”;熬夜刷题到凌晨,困得睁不开眼时,我会怀疑“这样坚持到底有没有用”。有一次,我因为文综选择题错了8道,躲在操场角落哭。风把手里的草稿纸吹得乱飞,上面写满了历史时间线,我看着那些熟悉的年份,突然冷静下来——我不能一直和自己较劲,要学会听听自己的声音。后来,我每天睡前会花十分钟写“复盘日记”:今天哪些题弄懂了,哪些还没掌握,明天要重点学什么;今天因为焦虑浪费了多少时间,下次该怎么调整。慢慢的,我不再苛责自己“必须完美”,而是接受“我可以慢慢来”。高考前一周,我没有像别人那样疯狂刷题,而是按自己的节奏复习,累了就听会儿歌,状态好就多学一小时。这种“懂自己、不急躁”的耐心,是复读给我的第二份礼物。
最意外的收获,是“一群同频的伙伴”。复读班的氛围和应届生不同,没有喧闹的打闹,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,但这里的温暖,却比我想象中多。我的同桌小雨,和我一样偏科数学,我们每天晚自习后会留在教室,互相讲题——她帮我理清立体几何的思路,我教她数列的解题技巧;后排的男生阿哲,英语特别好,他会把自己总结的“阅读高频词”复印给大家,还会在早自习时带着我们一起背作文模板;就连平时沉默的班长,都会在模考后把“易错知识点清单”贴在教室门口。有一次我感冒发烧,趴在桌子上没力气,小雨悄悄把退烧药放在我抽屉里,阿哲帮我补了当天的数学笔记。那天我看着笔记上整齐的字迹,突然觉得:复读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而是一群人一起往前走。高考结束那天,我们在教室门口互相拥抱,有人说“以后要在大学继续加油”,有人说“不管结果怎样,这段日子都没白过”。这些一起熬过夜、一起鼓励过的伙伴,是复读路上最珍贵的“宝藏”。
收拾旧书包时,我翻出了复读时用空的20支笔、写满的5本错题本、攒了一沓的“伙伴笔记”,还有一本写满复盘的日记本。这些东西堆在桌子上,像一座小小的“纪念塔”,记录着我这一年的日子。我突然明白,当复读的路走到终点,我捡到的从来不是“一张录取通知书”这么简单——是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勇气,是和自己相处时的耐心,是一群同甘共苦的伙伴,更是一个“比去年更清晰、更坚定的自己”。
后来,我带着这些“收获”走进大学校园。当遇到难懂的专业课,我会想起复读时分析错题的耐心;当因为社团工作焦虑时,我会用“复盘日记”调整状态;当和同学合作项目时,我会记得复读时和伙伴互相帮助的温暖。原来复读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再考一次试”,而是让我们在这段特殊的路上,捡到能照亮未来的“宝贝”——这些宝贝,会陪着我们走更远的路,过更踏实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