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凌晨一点的灯,照过我的不甘

发布时间:2025-08-27来源:铭师堂

凌晨一点的灯,照过我的不甘

复读楼的凌晨一点,总是很静。走廊里的声控灯早被脚步声耗尽了电量,只有教室后排那盏旧台灯还亮着,光线窄窄地落在摊开的试卷上,把“58分”的红色分数照得格外扎眼。那是我的数学周测成绩,比上次模考还低了12分。我盯着卷面上歪歪扭扭的红叉,指尖用力攥着笔,笔杆硌得指节发白——这份不甘,像堵在胸口的石头,沉甸甸的,只有这盏凌晨一点的灯,看得见它的重量。

第一次让这盏灯照见我的不甘,是复读班开学的第一周。那天,班主任把去年的高考成绩表贴在教室后墙,我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找到自己,“521分”后面跟着一个刺眼的“未录取”。周围的同学都在小声议论分数,有人说“我比去年多考了30分”,有人说“再冲50分就能上目标校了”,只有我,连去年的分数线都没摸到。晚自习结束后,我留在教室,台灯的光落在成绩表上,把我的名字和目标校的录取线划开一道37分的鸿沟。我拿出去年的高考卷,翻到那道错了的数学压轴题——明明当时思路是对的,却因为计算失误丢了10分。如果这10分没丢,是不是结果就不一样?不甘像潮水一样涌上来,我趴在桌子上,眼泪砸在试卷上,晕开了“未录取”三个字。台灯的光静静落在我颤抖的肩膀上,没有声音,却像在轻轻接住我没说出口的委屈。

后来,这盏灯成了我不甘的“见证者”。每天晚自习结束,同学们走后,我都会留在教室,把当天没弄懂的题、没背完的知识点,摊在台灯下。有次英语听力错了8道,我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,反复听那段关于“人工智能”的材料,可不管怎么听,还是抓不住关键信息。我把听力原文揉成一团,又慢慢展开,指尖划过那些认识却没听清的单词——“algorithm”“neural network”,这些明明上周才背过的词,怎么到了听力里就成了障碍?不甘又上来了,我对着台灯,把那些单词抄了一遍又一遍,直到手腕发酸,才终于在第五遍听力时,听清了“the development of AI”的连读。那天凌晨一点,我把抄满单词的草稿纸铺在桌上,台灯的光落在“正确率100%”的标记上,心里的不甘才稍稍退去——原来不甘不是没用的情绪,它能推着我,把“不会”变成“会”。

最让我难忘的,是模考失利后的那个凌晨。第三次模考,我的总分只比上次提高了5分,语文作文还因为“立意偏题”被扣了15分。那天晚上,我把作文卷反复看了好几遍,老师的评语“未能紧扣‘坚持’主题”像根刺,扎得我难受。我想起自己写作文时,明明想把复读的经历写进去,却因为怕矫情,改得面目全非。不甘又一次涌上心头——我明明每天都在背作文素材,明明每次都在练立意分析,为什么还是会偏题?我把台灯调亮,拿出所有的作文素材本,从“坚持”“挫折”“成长”等主题分类,把自己的复读经历写成小故事,夹在素材里。直到凌晨一点半,我终于写出一段满意的开头:“复读的路像走在黑夜里,而我手里的笔,是照亮路的灯。”看着这段文字,我突然明白,我的不甘,从来不是“为什么我不行”,而是“我本可以更好”——这份不甘,是推着我不肯放弃的动力。

高考前最后一个凌晨一点,我坐在台灯下,没有刷题,只是翻了翻复读时用的错题本。每一页都写着“不甘”:“这道题不该错”“下次要多拿5分”“一定要考上目标校”。台灯的光落在这些字迹上,像是在和我一起回忆:那些因为不甘而熬的夜、因为不甘而反复琢磨的题、因为不甘而不肯认输的日子。我把台灯的亮度调暗一点,在草稿纸上写:“谢谢这份不甘,也谢谢这盏灯。”

高考成绩出来那天,我看着屏幕上“586分”的数字,比目标校的录取线高了12分。我想起凌晨一点的那盏灯,想起它照过的无数个不甘的夜晚——原来不甘从来不是负面的情绪,它是藏在心里的火种,能点燃“再试一次”的勇气,能推着我们跨过那些看似跨不过的坎。

后来,我把那盏旧台灯带回了家。每当遇到困难,我都会想起复读时的凌晨一点:灯光下的试卷、笔尖的颤抖、心里的不甘,还有那些从“不会”到“会”、从“不行”到“可以”的日子。原来,那些被灯光照亮的不甘,最终都变成了“值得”——它们让我明白,真正的成长,从来不是没有遗憾,而是带着不甘,一步一步,把遗憾变成圆满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