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憾不是句号,复读是续写的序章
拿到高考成绩单的那个下午,天空是灰蒙蒙的。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反复摩挲着志愿填报手册的边角,直到指尖发皱——那些曾在梦里描摹过无数次的大学名字,此刻像褪了色的贴纸,轻轻一碰就碎了。那时候我以为,这场失利会是人生的句号,把所有关于未来的期待都圈在遗憾里,直到母亲轻轻叩门,递来一张崭新的复读报名表:“遗憾哪能是终点?你愿意的话,咱们就再走一次。”
走进复读班的第一天,黑板上“倒计时300天”的数字像一记警钟,敲醒了沉浸在失落里的我。起初的日子并不好过,同样的知识点要再学一遍,相似的错题反复出现,每当深夜对着满页红叉的试卷发呆,去年失利的画面就会翻涌上来。有次模拟考,我的数学成绩甚至比去年同期还低,我躲在教学楼后的树荫下掉眼泪,班主任走过来递给我一瓶水:“错题不是用来证明你不行的,是帮你把漏洞堵上的。遗憾就像草稿纸上的涂改,不是让你停在这儿,是让你把后面的题算对。”
后来的日子,我开始学着和“遗憾”共处。我把去年的高考错题本重新翻出来,在每道题旁边写下“当时错在哪”“现在怎么改”,红色的批注渐渐覆盖了原来的墨迹;每天早读前,我会花十分钟背一篇英语范文,不是机械记忆,而是琢磨句式结构,把好的表达记在积累本上;晚自习后,我不再急着回宿舍,而是留在教室整理当天的知识点,直到把模糊的概念都弄清楚才离开。曾经让我恐惧的“复读”,慢慢变成了踏实的日常——我不再害怕重复,因为每一次重复,都是在为未来铺路。
班里的同学也给了我很多力量。有个女孩和我一样是复读生,我们约定每天互相抽查单词,周末一起总结学习方法;还有应届生会主动和我分享他们的笔记,说“学姐,你去年的经验比我们多,咱们一起加油”。原来复读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,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,那些曾经的遗憾,在彼此的鼓励里,渐渐变成了并肩前行的勇气。
现在再想起去年的失利,我已经能平静地面对。它不是人生的句号,而是让我看清自己短板的镜子,是推着我更努力的动力。复读的日子或许辛苦,但每当我解开一道曾经不会的题,背会一篇难记的课文,就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。我知道,今年的高考不一定会一帆风顺,但哪怕再遇到困难,我也不会像去年那样退缩——因为我终于明白,人生从来不是一道只有“对”与“错”的题,遗憾也从来不是终点,它只是我们为了更好的未来,写下的一段序章。而我们要做的,就是带着这份清醒与坚定,把后面的故事,写得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