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光不负“二刷”人:复读时光里的每一步都算数
去年夏天,我在志愿填报系统关闭的最后一刻,删掉了所有填好的学校。屏幕暗下去的瞬间,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刺耳——那是第一次,我清晰地意识到,有些遗憾,需要用“再试一次”来弥补。带着“二刷”高三的决心,我走进了复读班,那时还不知道,接下来的三百多个日夜,每一步脚印都会在星光下,长出清晰的答案。
复读的第一关,是和“熟悉的陌生感”对抗。翻开曾经学过的课本,知识点好像都认识,可一到做题就卡壳。物理的电磁学大题,去年错在哪里,今年还是会掉进同一个陷阱。我索性把所有错题按“知识点模块”分类,在笔记本上写下“二刷重点”:不仅要改答案,更要标注“第一次错因”和“第二次注意点”。比如一道动量守恒题,第一次错在忽略了摩擦力,第二次我就在题干旁画了个小摩擦力符号,旁边写“别忘!”。慢慢地,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题目,变成了“老朋友”,再遇到时,笔尖落下的速度都快了几分。
冬天的晚自习最是难熬,十点半的教室只剩下头顶的灯和笔尖的沙沙声。有次历史模拟考,我比上次还低了十分,趴在桌子上盯着试卷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同桌递来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“你上次背完中国近代史用了两周,这次三天就背完了,这不是进步吗?”。我突然想起,为了攻克历史主观题,我每天睡前都会在脑子里“过电影”,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,时间线在心里越来越清晰。那天晚上,我重新整理了历史错题,把失分点归为“审题不清”“史实遗漏”两类,第二天早读时,特意针对这些问题强化记忆。后来的模考,历史主观题得分率越来越高,我才明白,“二刷”不是重复,而是在每一次跌倒的地方,扎下更深的根。
高考前一周,我把所有笔记本摊在桌子上,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——有清晨在走廊背单词的标记,有深夜在草稿纸上演算的公式,还有老师写下的每一句鼓励。走进考场那天,阳光正好,我握着笔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慌乱,只有一种“准备好”的笃定。查分那天,我比去年高了112分,看着屏幕上的数字,我想起无数个在星光下刷题的夜晚,原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每一步,都在悄悄算数。
现在再想起“二刷”高三的日子,我不再觉得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,而是一场关于“坚持”的修行。就像星星不会辜负每一个熬夜赶路的人,那些在复读时光里付出的努力,终会变成照亮前路的光。原来所谓“成功”,不过是在每一次“再试一次”的勇气里,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未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