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高三:把遗憾的缺口,补成发光的出口
去年高考放榜那天,我盯着屏幕上比预估低了五十分的成绩,手指反复刷新页面,直到眼睛发酸。填报志愿时,那些曾经憧憬的学校名字,全都成了触不可及的泡影。当我在复读报名表上签下名字时,笔尖在纸上顿了顿——我知道,这一次走进高三,不是为了逃避遗憾,而是要亲手把去年留下的缺口,一点点补成照亮未来的出口。
复读班的第一天,我就把去年的高考成绩单贴在书桌左上角。英语那道错了的完形填空、数学没做完的最后一道大题、文综漏答的两个采分点,像一个个小标记,提醒我哪里需要重新出发。早读时,我不再像去年那样盲目背单词,而是把高频考点和易错词整理成卡片,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记忆;晚自习攻克数学时,我特意把去年没吃透的导数题挑出来,从基础公式推导开始,一步步拆解解题步骤,直到能独立算出正确答案。第一次月考,我的英语和数学分别提高了二十分和十五分,看着试卷上的红勾,我突然觉得,那些曾经的遗憾,正在慢慢变成进步的动力。
冬天的夜晚格外漫长,十点半的教室只剩下我和另外两个同学。有次文综模拟考,我在历史主观题上又犯了和去年同样的错误——漏答了“时代背景”这一采分点。拿着试卷走出教室,冷风一吹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我坐在走廊的台阶上,翻出去年的文综试卷,发现同样的题型,去年因为慌张漏答,今年却因为疏忽再次失分。那天晚上,我重新整理了文综主观题的答题模板,在每个题型后面都标注“必答角度”,比如分析历史事件要包含“政治、经济、文化”三个维度,评价人物要结合“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”。后来再遇到类似题目,我都会先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框架,确保不再遗漏采分点。当期末文综成绩第一次突破二百三十分时,我摸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,终于明白:弥补遗憾,需要比去年多一倍的细心和坚持。
高考前一周,我把所有错题本和笔记本翻了一遍。那些曾经的错题旁,如今写满了正确思路和总结;去年空白的答题区域,现在填满了完整的步骤。走进考场那天,阳光正好,我握着笔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慌乱,只有一种“准备好”的笃定。查分那天,屏幕上的总分比去年高了九十六分,我盯着那个数字,突然想起去年留下的遗憾——英语完形填空不再出错,数学最后一道大题顺利解出,文综采分点一个不落。原来,那些曾经的缺口,真的被我一点点补成了发光的出口。
如今再想起第二次高三的日子,我不再觉得那是一段艰难的时光,而是一场关于“弥补”与“成长”的旅程。那些去年留下的遗憾,没有成为困住我的枷锁,反而变成了指引方向的光。原来人生从没有无法弥补的缺口,只要愿意付出努力,就能把曾经的遗憾,变成未来路上最耀眼的勋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