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笃行,终达彼岸
第一次在复读班写下“笃行”二字时,笔尖在纸上顿了很久。那时的我,还没从高考失利的迷茫里走出来,总在深夜翻着去年的试卷问自己:“再走一遍这条路,真的能到想去的地方吗?”直到后来,在无数个刷题的清晨与复盘的深夜里,我才慢慢懂得,“笃行”不是随口说说的口号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,是哪怕看不清未来,也依然愿意朝着目标往前走的勇气——而这份勇气,终会带你抵达想去的彼岸。
复读的“笃行”,始于对方向的坚定。刚开学时,班主任让每个人写下自己的目标,我犹豫了很久,最终在纸上写下“XX大学汉语言专业”。在此之前,我总害怕“目标太大,最后会落空”,可当这个目标被我贴在课本扉页后,一切好像有了不一样的意义:早读课背古诗文时,会想起这是未来专业要学的内容;写语文作文时,会刻意练习议论文的逻辑,因为这是高考的重点;就连遇到难懂的文言文,也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易放弃,而是逐字逐句查注释、理语法。有次同桌问我:“你就那么确定能考上吗?”我笑着说:“不确定,但我知道朝着这个方向走,总不会错。”这份对方向的笃定,像一盏灯,照亮了复读路上的每一步。
复读的“笃行”,藏在对细节的坚持里。我曾在错题本的扉页写下“把每道错题都变成会做的题”,后来的日子里,我真的做到了:数学卷子上的函数错题,我会重新推导三遍,直到能顺畅写出解题步骤;英语阅读里的陌生单词,我会抄在便利贴上,贴在笔袋上反复记;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模板,我会结合例题拆解,总结出“题型+技巧+易错点”的笔记。有段时间,我每天花一小时整理物理电路的错题,同桌觉得没必要:“都复读了,还在这些基础题上浪费时间?”可我知道,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才能筑牢知识的根基。就像造船一样,只有把每一块木板都钉牢,才能在风浪里稳稳航行。
复读的“笃行”,也离不开对挫折的坦然。第三次模拟考,我的总分比上次低了20分,英语听力更是错了大半。那天我坐在走廊上,看着远处的天空,忽然想起自己写下“笃行”时的决心。我没有像从前那样哭,而是拿出试卷逐题分析:听力错得多,是因为最近练得少;数学压轴题没做完,是因为时间分配不合理。第二天,我调整了学习计划,每天早上增加半小时听力练习,做数学卷时提前规划好每道题的时间。慢慢地,成绩又开始稳步上升——原来“笃行”不是一路顺遂,而是遇到挫折时,依然能调整方向,继续往前走。
高考结束那天,我走出考场,抬头看见天空很蓝。后来拿到录取通知书时,我翻出当初写着“笃行”的那张纸,纸边已经有些磨损,可那两个字依然清晰。我忽然明白,复读路上的每一次坚持、每一次克服困难,都是“笃行”的注脚;而那些看似漫长的日夜,终会把你送到想去的彼岸。
原来所谓“终达彼岸”,从来不是运气使然,而是你在复读路上,用笃行的脚步,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