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了就要相信自己

发布时间:2025-07-18来源:铭师堂

复读了就要相信自己

把复读班的课本放进课桌时,我指尖划过扉页上“再来一次”四个字,忽然想起去年此时,攥着成绩单的手在发抖——那时的我,连抬头看老师眼神的勇气都没有。

复读班的第一堂班会,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了句话:“相信自己,不是相信‘一定成功’,是相信‘值得再来’。”这句话像颗石子,在我心里漾开圈涟漪。最初的日子里,信心像风中的烛火,时明时暗。第一次周测进步了十分,我偷偷在草稿纸画了个笑脸;可下次月考又跌了三名,那张笑脸很快被涂成了黑团。

直到某天晚自习,我在走廊撞见物理老师。他手里拿着我的错题本,指着一道反复出错的电路题说:“你看,这里的思路其实比上次清晰多了,只是计算时慌了神。”他翻到前几页:“你自己对比下,这道力学题,第一次错得一塌糊涂,现在步骤已经很规范了。”昏黄的灯光下,错题本上的红笔批注像串引路的灯,我忽然发现,原来自己不是在原地踏步,只是进步藏得太隐蔽,连自己都没察觉。

相信自己,有时需要学会“屏蔽噪音”。复读班的空气里总飘着各种声音:“听说去年那个复读生,考得还不如第一次”“隔壁班的谁谁谁,这次模考又涨了五十分”。这些话像小石子,总在心里砸出焦虑的坑。有次被这些声音搅得学不进去,我索性戴上耳机,在笔记本上写下“我的节奏我做主”。后来发现,真正的信心不是“别人都不如我”,而是“我知道自己在往前走”——就像爬山时,不必总看别人爬多快,只要确定脚下的路是对的,每一步都算数。

父母的信任,是信心最稳的基石。妈妈从不说“你必须考上哪所大学”,只是在我熬夜时,默默把热牛奶换成温蜂蜜水,说“脑子累了,喝点甜的”;爸爸每周来送一次菜,总带一本他读的书,说“你学习,我看书,咱们各忙各的”。他们从不用“加油”给我施压,却用“你慢慢来,我们等你”的包容,让我敢对自己说“再试一次”。

最考验信心的,是那些“努力了却没结果”的时刻。有段时间,我把英语作文模板背得滚瓜烂熟,可分数总在及格线徘徊。对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,差点想放弃。这时同桌递来一张纸条,是她整理的“作文失分点”,旁边写着:“你上次写的那个句子,老师在办公室夸过有灵气。”原来,信心不是凭空来的,是藏在这些细碎的肯定里,藏在“原来有人看见我的努力”的温暖里。

高考前最后一次班会,班主任让每个人说句给自己的话。我说:“这一年,我没成为最厉害的人,但成为了比去年更敢相信自己的人。”话音刚落,掌声响起来,我看见很多同学眼里闪着光——原来大家都一样,在跌跌撞撞里,慢慢捡起了被去年的失利打碎的信心。

进考场那天,阳光穿过树叶落在准考证上,照片里的自己,比去年多了些坚定。坐在座位上,我深吸一口气,忽然想起这一年的无数个瞬间:在错题本上画的对勾,妈妈热牛奶的温度,老师批注的“有进步”,还有某个深夜对自己说的“再坚持一下”。这些碎片拼起来,就是“相信自己”的模样——不是从不怀疑,而是在怀疑之后,依然愿意握住笔;不是永远勇敢,而是在胆怯之时,还能迈出脚步。

收卷的铃声响起时,我抬头望向窗外,天空很蓝。这一年,我终于明白,复读最珍贵的不是“考得更好”的结果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你会重新认识自己:原来那个曾经被失败打倒的人,有勇气站起来;原来那些被质疑声淹没的日子里,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很清晰。

相信自己,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。它是你在复读的每一天里,对“再来一次”的郑重承诺,是你写给自己的、最有力量的回信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