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社交媒体时代的复读:如何屏蔽“上岸”炫耀?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来源:铭师堂

社交媒体时代的复读:如何屏蔽“上岸”炫耀?

凌晨一点的复读教室,手机屏幕突然亮起。昔日同桌发了条朋友圈,定位是某985大学的宿舍,配图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军训服,配文“新征程,冲!”。这条动态像一根细针,刺破了晚自习的平静——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,复读生要面对的,不仅是书本里的难题,还有来自“上岸者”的信息轰炸。

先承认:嫉妒与失落是正常的情绪
刷到同学晒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、社团活动合影、城市街景时,心里泛起酸涩再正常不过。就像有人在日记本里写:“我们曾一起在高三的教室里刷题,现在他在晒图书馆的落地窗,我却还在和三角函数较劲。”这种落差感,本质上是对“同步成长”的期待落空。不必强迫自己“大度”,更不必因羡慕而自责——承认“我也想快点到达那里”,反而能减少情绪内耗。就像跑步时看到别人冲到前面,允许自己喘口气,再调整节奏追赶,总比硬撑着假装不累更有效。

再筛选:给信息洪流装个“过滤器”
社交媒体的算法总在推送“别人的精彩”,但复读生需要主动设置“信息防火墙”。可以给通讯录分组,把频繁晒大学生活的同学归为“稍后可见”;可以关闭朋友圈入口,每周只在周末花10分钟集中浏览;甚至可以卸载短视频APP,避免刷到“我的大学生活Vlog”这类内容。这种“屏蔽”不是逃避,而是给专注力筑一道墙。有个复读生分享经验:“我把手机壁纸换成目标院校的校门,每次想刷手机时就看一眼,告诉自己‘现在的屏蔽,是为了明年有资格晒自己的录取通知书’。”

更重要的是:给当下的生活找“存在感”
对抗“上岸炫耀”的最好方式,是让自己的复读生活充实到没空羡慕别人。可以建立“小成就清单”:今天多背了20个单词,数学周测进步了5分,弄懂了之前一直卡壳的物理模型,这些细碎的进步,都值得被认真记录。也可以在课余培养微小的爱好:晚自习后去操场跑两圈,睡前读10分钟散文,周末和同是复读的同学去书店逛逛——这些小事能让重复的日子生出些色彩。当你的注意力被“今天做了什么”填满,就不会被“别人做了什么”牵动。

还要明白:社交媒体的“光鲜”本就是滤镜
那些精心构图的大学日常,大多是经过筛选的片段。有人晒出满绩成绩单,却没说背后熬过多少夜;有人晒社团活动的热闹,却没提融不进集体的孤独;有人晒城市夜景的璀璨,却没讲独自异乡的迷茫。就像舞台上的演员,观众只看到聚光灯下的光鲜,看不到后台的狼狈。复读生不必把别人的“高光时刻”当成全部真相,更不必用别人的滤镜,来否定自己的征途。

最终要学会:把“别人的进度”转化为“自己的动力”
有个女生的做法很特别:她把目标大学的学长学姐设为“特别关注”,专门看他们分享的专业学习日常。“看到他们在实验室做项目、在学术沙龙上发言,我会想‘那也是我想做的事’,然后更有动力刷题。”这种转化的关键,是把“他们比我快”的焦虑,变成“我也能到达那里”的笃定。就像登山时看到山顶的人在挥手,与其抱怨“他们怎么那么快”,不如调整呼吸,一步一步往上爬。

社交媒体放大了世界的参差,却也容易让人忘记:每个人的时区不同。有人在十八岁的夏天拥抱大学,有人需要多一年的沉淀。那些现在晒出的“上岸”动态,不过是他们在自己的时区里,刚好走到了那一站。

当你埋头在错题本里时,其实也在书写自己的故事。等到明年夏天,你晒出的录取通知书,会比任何屏蔽键都更有力量——因为那上面,印着你在信息洪流中守住的专注,和在孤独里开出的花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