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再来一年”:那些没说出口的恐惧与勇气
填完复读申请表的那天,我在教学楼的走廊里站了很久。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,像拖着一个沉甸甸的问号——这一步踏出去,到底是走向救赎,还是更深的泥潭?
最初的恐惧,藏在每个深夜的台灯下。第一次月考的排名出来时,我盯着成绩单上自己的名字,发现它比去年同期还要靠后。回到出租屋,妈妈正把洗好的草莓装进盘子,我没敢抬头看她,怕从她眼里读到“是不是选错了”的犹豫。那晚我缩在被子里,听着隔壁房间传来她和爸爸压低的对话:“要不……别逼孩子了?”黑暗里,枕头很快湿了一片,我怕的不是分数,是让那些期待变成失望的重量。
恐惧会变成具体的形状。是看到曾经的同学在朋友圈晒大学军训照时,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很久不敢点赞;是某次数学周测又错了同一类型的题,铅笔在草稿纸上戳出好几个洞;是路过校门口的倒计时牌,每次数字减少,心跳就漏掉半拍。有次晚自习,我在走廊撞见同样复读的女生,她抱着习题册蹲在地上哭,说“我真的学不动了”。我们没说话,只是并排坐着,听着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翻书声,像两个在海上漂流的人,彼此看见对方眼里的浪。
但勇气也在悄悄生长,藏在那些没说出口的瞬间里。是某天早上,发现妈妈把“加油”两个字写在了煮蛋的蛋壳上;是物理老师在错题本上批注“这道题思路比上次清晰多了”,字迹带着鼓励的温度;是和复读班的同学互相讲题时,有人说“你这个方法好厉害”。这些碎片像暗夜里的星子,明明灭灭,却慢慢照亮了脚下的路。
最勇敢的时刻,往往不是喊着“我能行”的瞬间,而是明明怕得发抖,却还是拿起笔的清晨。记得有次模考失利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看着墙上贴满的大学海报,忽然想起填报志愿时,爸爸说“你喜欢的专业,爸相信你能考上”。那天晚上,我重新整理错题本,在扉页写下“再难,也想看看山顶的风景”。原来勇气从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带着恐惧,依然往前走。
高考前最后一晚,我收拾书包时,发现笔袋里多了张纸条,是爸爸的字迹:“考成什么样,你都是我们的骄傲。”忽然就懂了,这一年的恐惧里,藏着的其实是对“辜负”的害怕;而勇气的底色,从来不是孤注一掷的莽撞,是知道身后有托底的温暖,所以敢往前闯。
进考场的那天,阳光很烈。我回头看了眼人群里的父母,他们没说话,只是笑着挥手。走进教学楼的瞬间,忽然想起这一年的无数个清晨和深夜:那些咬着牙熬过的疲惫,那些偷偷抹掉的眼泪,那些被错题折磨却没放弃的瞬间——原来所谓勇气,就是把“我怕”藏在心里,把“我敢”写在脸上,一步一步,走向那个或许更好的自己。
“再来一年”这四个字,说出来只要一秒,走过来却要三百六十五天。这一路,恐惧从未真正消失,但勇气会慢慢变得比它更重。就像此刻坐在考场上,笔尖划过试卷的声音里,藏着的不只是对未来的期待,还有对那个没被打倒的自己,最深的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