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就像一场修行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来源:铭师堂

复读就像一场修行

晚自习的钟声敲过第三遍,教室后排的时钟指针指向十点半,粉笔灰在暖黄的灯光里轻轻浮动。我盯着习题册上刚解出的数学题,笔尖悬在草稿纸上——这道曾让我抓耳挠腮的解析几何题,如今竟能顺畅算出答案。恍惚间忽然明白,复读这几个月,哪是简单的“重复学习”,分明是一场带着痛与悟的修行。

这场修行,先修的是“直面遗憾的勇气”。去年高考放榜那天,我攥着比预估低五十分的成绩单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。看着朋友圈里同学晒出的录取通知书,我满脑子都是“如果当初再努力点”“要是选择题没粗心”的悔恨。决定复读时,亲戚朋友的议论像针一样扎人:“都考成这样了,再读一年能有用吗?”“别浪费时间了,随便找个大学上吧。”起初我总怕遇见熟人,怕被问起“怎么还在高三”,甚至在复读班的第一周,都不敢抬头跟同学说话。直到有天晚自习,同桌把一道错题推到我面前:“这道题我去年也错了,今年咱们一起搞懂它。”看着她眼里的坦然,我突然松了口气——原来大家都是带着遗憾来的,复读不是“失败者的退路”,而是“给遗憾一个弥补的机会”。从那天起,我不再躲着别人的目光,遇到不会的题就主动请教,模考失利也不再偷偷掉眼泪,而是把错题一道道整理好。直面遗憾的过程很痛,但就像修行者要跨过荆棘,只有闯过这关,才能迈出真正的第一步。

这场修行,再修的是“耐住寂寞的定力”。复读班的日子,没有高三时的热闹,更多是“一个人的战斗”。课间不再有同学围在一起说笑,大家要么趴在桌上补觉,要么埋头刷题;周末别人回家放松,我却要留在教室整理一周的知识点;就连过年,也只敢休息两天,就匆匆回到书桌前。有次深夜刷题,窗外的路灯突然熄灭,房间里只剩台灯的光,我盯着满页的公式,突然觉得特别孤独,甚至想过“要不放弃吧”。可抬头看见墙上贴的“目标院校”,想起当初决定复读时的决心,又咬着牙拿起笔。慢慢发现,寂寞不是煎熬,而是沉淀。我开始享受这种“沉浸式学习”:早上六点半的教室,只有翻书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,这种安静让我能专注攻克物理短板;晚上十点的走廊,晚风带着凉意,我一边散步一边背英语作文,思路反而更清晰。就像修行者要在山洞里静坐冥想,耐住寂寞,才能让心沉静下来,看清自己的不足,也看清前进的方向。

这场修行,最终修的是“接纳不完美的从容”。以前的我,总追求“完美”:作业要写得工工整整,模考要次次进步,哪怕错一道基础题,都会自责很久。复读后的第一次模考,我的语文作文因为跑题扣了二十分,排名一下子落到班级中游。我拿着试卷坐在操场角落,眼泪忍不住掉下来——我明明那么努力,为什么还是做不好?班主任路过时,递给我一张纸巾:“修行路上没有‘绝对完美’,重要的是从‘不完美’里学到东西。”我慢慢冷静下来,重新读了作文题,发现自己确实没抓住“挫折与成长”的核心。后来,我把这篇作文贴在错题本首页,每次写作文前都看一眼,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。渐渐地,我不再因为一次考差而焦虑,也不再因为一道题不会而否定自己。我开始接纳“不完美的自己”:数学偶尔会算错数,但我会认真检查;英语听力有时会漏听,但我会每天多练十分钟。就像修行者接纳自己的不圆满,在修正中不断前行,复读路上的“不完美”,反而成了最珍贵的提醒。

现在的我,每天依然会刷题到深夜,依然会为模考成绩波动而紧张,但心里多了一份笃定。我知道,复读这场修行,重要的不是最后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学会了直面遗憾、耐住寂寞、接纳不完美——这些刻在骨子里的改变,比任何分数都更有意义。

等到明年高考结束,回望这段日子,或许我会忘记某道题的解法,忘记某次模考的排名,但一定不会忘记:在那个满是灯光的教室里,我曾像个修行者一样,一步一步,坚定地走向更好的自己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