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行动一点点向梦想靠近
复读班的窗台上,我摆了一张南方大学的明信片——红墙绿树映着湖水,是我无数次在深夜刷题时,抬头就能看见的光。曾经我以为,梦想是挂在天上的月亮,看得见却够不着;直到后来才明白,梦想从来不是“突然抵达”的奇迹,而是用无数个“今天的行动”,一点点铺就的路。
第一次试着“用行动靠近梦想”,是从攻克数学短板开始的。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徘徊在90分左右,解析几何和导数题更是“重灾区”,每次看到满页的公式,都忍不住想放弃。但明信片上的大学,录取分数线要求数学至少120分——这个差距像一座山,横在我面前。那天晚上,我把近三年的高考数学卷找出来,逐题分析:解析几何题常考“韦达定理应用”和“弦长公式”,导数题容易在“分类讨论”上丢分。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:每天花一小时攻解析几何,先吃透课本上的3道基础例题,再找5道同类题练习,每道题都要写下“解题思路”和“易错点”。
刚开始的日子格外艰难。一道解析几何题,我常常要算半小时,算到草稿纸写满三张,还是得不出正确答案。有次深夜,我盯着一道题的错误解法,眼泪忍不住掉下来——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天赋,是不是再努力也没用。可抬头看见明信片上的红墙,想起当初在日记本上写“我想去南方”时的坚定,又咬着牙拿起笔,重新画辅助线、列方程。就这么坚持了两周,某天再做解析几何题时,我突然发现,看到题目就能立刻想到“先设直线方程,再联立方程组”,算题的速度也快了很多。第一次模考,我的数学解析几何题只扣了2分,看着试卷上的分数,我突然懂了:向梦想靠近的每一步,从来都不是轻松的,但只要多走一步,就会离它近一点。
用行动靠近梦想,还需要把“大目标”拆成“小任务”。我曾把“考上南方大学”这个目标贴在桌角,可每次看到,只觉得压力山大,反而提不起劲。班主任看出了我的焦虑,跟我说:“把目标拆成‘今天要做什么’,比盯着‘明年要去哪’更有用。”于是我重新规划:要考到目标分数,语文作文至少要拿45分,那我就每天背2个高分素材,每周写1篇作文请老师修改;英语完形填空要少丢分,就每天做1篇完形,把不认识的单词记在小本子上,利用课间碎片时间背;文综大题要踩准得分点,就每天整理1道真题的答题思路,总结“历史原因分析”“政治措施类题”的答题模板。
这些小任务,看似微不足道,却慢慢改变着我。以前背英语单词,我总想着“一天背50个”,结果背了又忘;现在改成“每天背20个,第二天复习10个”,反而记得更牢。以前写作文,总是“想到哪写到哪”;现在因为每天积累素材,写“成长主题”能立刻想到“史铁生在地坛写作”的例子,写“坚持”能引用“敦煌守护者樊锦诗”的事迹。就连课间十分钟,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发呆,而是拿出小本子背单词、记文综知识点。这些碎片化的行动,像一颗颗小石子,慢慢堆成了通往梦想的台阶。
最让我难忘的,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。那天雪下得很大,同学们都回家了,我留在教室整理错题本。窗外的雪越下越厚,教室里没有暖气,我的手冻得通红,握笔都有些困难。整理到数学导数题时,我又遇到了瓶颈——分类讨论的标准总是找不准。我对着题目坐了半小时,想过“明天再弄吧”,可一想到“多解决一道题,就离梦想近一点”,还是起身去走廊接了杯热水,搓了搓手,重新坐回座位。那天晚上,我终于搞懂了“导数分类讨论要看定义域和参数范围”,还在错题本上画了思维导图。走在回宿舍的路上,雪落在脸上,却一点也不觉得冷——因为我知道,我又向梦想迈近了一小步。
如今,我真的坐在了南方大学的教室里,课间会去明信片上的湖边散步,风吹过树叶的声音,和当初复读时想象的一模一样。回望那段日子,没有惊天动地的逆袭,只有无数个“今天做了什么”的小行动:早上六点半的晨读,晚上十点半的错题整理,模考失利后重新振作的勇气,遇到难题时不放弃的坚持……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,一点点把“遥不可及的梦想”,变成了“触手可及的现实”。
其实,每个人的梦想都一样,从来不是靠“运气”或“天赋”实现的,而是靠“今天做一点,明天再做一点”的坚持。就像登山,没人能一步登顶,只能一步一步往上走,可能会累,可能会遇到陡坡,但只要不停止脚步,就一定能看到山顶的风景。
所以,别再对着梦想发呆,也别再抱怨“梦想太远”。从今天起,把“我想”变成“我要做”:想提升成绩,就从今天多做一道题开始;想学好英语,就从今天多背一个单词开始;想实现某个目标,就从今天的第一个小行动开始。相信我,当你用行动一点点向梦想靠近时,终有一天,你会站在曾经向往的地方,笑着说:“原来,梦想从来都不远,只是需要我一步一步,慢慢走到它面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