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去年的遗憾,变成今年惊喜的序章
六月谢幕那天,我把答题卡交上去,也亲手关上了一扇自以为通往未来的大门。分数像一柄冰冷的尺子,把我隔在“理想”之外。我攥着手机,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,直到路灯亮起,把影子拉得比失败还长。那天夜里,我听见两种声音:一种说“算了吧,人生还有其他出口”;另一种说“再试一次,把丢掉的自己捡回来”。天亮时,我做了决定——复读。不是执拗,是不甘;不是逃避,是想把遗憾改写成序章。
回到熟悉的教室,桌椅换了新的编号,黑板被重新刷过,像一张没写过字的人生。我把去年的错题钉成厚厚一本,封面写:此处有雷,小心通行。每一次翻开,都是和过去那个粗心、懒散、侥幸心理爆棚的自己对峙。雷区挖得越深,后面的路就越安全。我把“粗心”拆分成读题太快、演算太潦草、验算太自信三个病灶,用计时器、草稿纸、回带检查逐一狙击;把“懒散”切割成起床铃响后三分钟的赖床、晚自习前十分钟的走神、周末上午半天的空白,再用闹钟、番茄钟、自习室打卡逐个击破。当病因被细分成可以立刻执行的小动作,改变就不再是口号,而是 Measurable 的每日 KPI。
复读不是简单的“再来一年”,而是“重新雕刻自己”。我给自己设计了“三份时间表”:一份是学校的统一课表,一份是弱科突围的“深夜 30 分钟”,一份是体能与心态的“清晨 40 分钟”。别人还在梦里,我已绕着操场完成 4 圈,顺路把英语听力存在耳朵里;夜里 11:30,宿舍熄灯,我借着走廊感应灯做最后两道导数大题,把演算纸贴在墙上,第二天醒来,第一眼就能看见昨晚的“思维脚印”。一年下来,我用掉了 126 根笔芯,写满了 9 本错题本,跑了 480 公里,听完 300 篇 TED。数字不会说谎,它们替我提前庆祝一场尚未抵达的胜利。
当然,情绪也有雪崩的时候。十二月月考,我的数学只比去年高考多 5 分,半夜躲在楼梯间掉泪,觉得所有努力被一张试卷轻易嘲笑。班主任找到我,没谈成绩,只递给我一枚 2023 届的毕业校徽,说:“先把去年的自己毕业,才能迎接新的你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复读不是与分数较劲,而是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,然后各奔前程。我接受了那次 5 分的自己,也接住了此后 35 分的跃升。
第二次走进考场,我的脚步比上一次沉稳。答题卡上的条形码仍旧薄薄一张,却压得住我 365 个日夜的重量。最后一科收卷铃响,我抬头看窗外,六月的风掠过梧桐,沙沙作响,像掌声。我知道,无论分数如何,我已经把去年的遗憾,变成了今年惊喜的序章。而这段用 800 字无法彻底丈量的成长,会在未来每一个需要勇气的时刻,提醒我:可以跌倒,但永远有重新站起的笔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