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读:不是退路,是我选的“进阶路”
拿到高考成绩单的那个下午,天空是灰蒙蒙的。屏幕上的数字不算刺眼,却精准地击碎了我对理想大学的所有想象。父母沉默着递来一杯水,我盯着杯底的茶叶沉下去,突然开口:“我想再读一年。”话音落下时,我清晰地知道,这不是逃避失败的退路,而是我主动选择的、一场关于成长的进阶。
第一次走进复读班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课桌上,恍惚间与去年的场景重叠,却又透着截然不同的心境。去年的我总带着几分浮躁,上课偷偷在课本下藏着小说,晚自习应付完作业就开始发呆,总觉得“时间还多”“下次再努力”。可复读的第一天,当我翻开崭新的数学课本,指尖触到扉页上自己写下的“目标:600+”,突然没了往日的散漫——我清楚地知道,这次没有“下次”,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攥在手里。
进阶的路上,最先要攻克的是“旧疾”。我的英语完形填空一直是弱项,过去总靠“语感”蒙答案,正确率时高时低。复读时,我专门准备了一个蓝色笔记本,每做完一篇完形,就逐句分析上下文逻辑,把不认识的短语、易错的固定搭配抄下来,早读时反复背诵。起初很枯燥,每天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整理,可坚持了两个月后,当我发现完形填空的错误率从原来的五六个降到一两个时,突然明白:所谓进阶,就是把过去敷衍对待的地方,一点点补扎实。
比起知识的查漏补缺,心态的成长更像一场硬仗。第一次月考,我的排名只前进了十名,远不及预期。那天晚上,我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,风刮在脸上有点疼,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。就在我蹲在台阶上快要哭出来时,同桌发来一条消息:“别忘了我们来这儿不是为了‘比上次好一点’,是为了‘达到想要的高度’,慢慢来,我们都在。”这句话像一束光,让我突然清醒——进阶从不是直线上升,偶尔的停滞,是为了更好地蓄力。
从那以后,我不再执着于每次考试的排名,而是把注意力放在“今天比昨天多会了一个知识点”“这次的错题比上次少了三道”上。晚自习结束后,我会留在教室多学半小时,把当天的错题再看一遍;周末别人休息时,我会拿着试卷去办公室找老师,把模糊的知识点彻底问清楚。身边的同学也都在各自的节奏里努力,有人在早读时大声背诵作文素材,有人在课间围着黑板讨论数学题,我们很少聊“去年考得怎么样”,只常说“这次我们一起加油”。
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,教室里的倒计时牌一天天减少,空气里却没有想象中的压抑。我把整理好的错题本翻了一遍又一遍,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,突然觉得很踏实——这一年,我没有浪费时间,没有辜负自己。走进考场时,我深吸一口气,笔下的每一个字,都像是在为这一年的进阶之路写下注脚。
查分那天,我握着手机的手有点抖,当看到屏幕上623分的数字时,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。不是因为终于“上岸”的激动,而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,这一年的复读,我收获的不只是分数的提升,更是面对困难时的韧性、对待学习的专注,以及主动掌控人生的勇气。
如今再回望那段时光,我愈发坚信:复读从不是被迫退回原点,而是带着清醒的认知,主动选择一条更具挑战的进阶路。在这条路上,我们打磨知识,更锤炼心性,最终不仅能抵达理想的彼岸,更能遇见一个比过去更强大、更坚定的自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