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把去年的“差一点”拼成今年的“刚刚好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来源:铭师堂

把去年的“差一点”,拼成今年的“刚刚好”

去年高考放榜那天,我盯着屏幕上的537分,手指反复刷新页面,总觉得是系统出了错。距离目标大学的录取线,偏偏就差了12分——这“差一点”,像根细刺,扎在心里整整一个夏天。直到九月踏进复读班,看到黑板上“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”的字样,我才握紧拳头:今年,我要把所有的“差一点”,一点一点拼成“刚刚好”。

复读的第一天,我就把去年的高考成绩单贴在桌角,不是为了沉浸在遗憾里,而是为了看清那些“差一点”藏在哪里。翻看去年的试卷,英语阅读因为漏看了题干里的“not”丢了6分,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因为计算失误少了5分,文综选择题因为粗心错了3道——原来我以为的“差一点”,从来不是运气不好,而是无数个“差一点认真”“差一点坚持”堆出来的结果。

认清问题的那天晚上,我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。针对英语阅读的“差一点仔细”,我每天做两篇阅读时,都会用荧光笔把题干里的“正确”“不正确”“原因”等关键词标出来,强迫自己放慢速度;面对数学计算的“差一点严谨”,我专门准备了一本演算本,每一步计算都写得工工整整,哪怕是简单的加减乘除,也绝不口算;至于文综选择题的“差一点专注”,我会在做题时把手机放在书包最底层,桌面只留试卷和课本,避免分心。

起初,这些改变让我很不适应。以前做阅读十分钟就能搞定,现在标关键词、逐句分析,要花上二十分钟;以前演算随手写在草稿纸背面,现在要按步骤来,总觉得浪费时间。有好几次,我看着身边同学飞快地刷题,忍不住想放弃,可一抬头看到桌角的成绩单,又咬着牙坚持下来。慢慢地,我发现英语阅读的正确率越来越高,数学计算失误越来越少,那些曾经的“差一点”,开始一点点被填补。

复读的日子里,最让我崩溃的是一模考试。成绩出来时,我比上次只多了8分,距离目标线还有4分的差距。那天晚自习,我躲在教学楼的楼梯间里哭,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,都跨不过那“差一点”的坎。班主任找到我时,手里拿着我去年和今年的试卷对比,指着上面的错题说:“你看,去年你错的是基础题,今年错的是难题,这不是没进步,是进步的方向不一样了。”他的话像一盏灯,让我突然明白:“刚刚好”不是一蹴而就的,那些看似没补上的“差一点”,其实都藏在知识的缝隙里,需要慢慢打磨。

从那以后,我不再执着于分数的高低,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攻克“难题盲区”上。每天放学后,我会留在教室多学一个小时,把数学里的导数、圆锥曲线,文综里的历史论述题、政治哲学原理,逐个拆解分析。遇到不会的,就拿着试卷追着老师问,直到把每个知识点都吃透。周末在家,我也会把过去做错的难题重新做一遍,看着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题目,如今能轻松解出来,心里满是踏实。

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星期,我把所有做过的错题本、试卷都翻了一遍。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和越来越少的红叉,我突然觉得,那些曾经的“差一点”,早已在不知不觉中,拼成了“差不多”。走进考场时,我没有了去年的紧张,反而很平静——我知道,我已经把能做的都做到了。

查分那天,我深吸一口气点开页面,598分的数字跳出来时,我愣了几秒,然后突然哭了。不是因为分数有多高,而是因为我终于把去年的“差一点”,拼成了今年的“刚刚好”。原来,所谓的“刚刚好”,从来不是运气,而是用无数个日夜的坚持,把每一个“差一点”都补成“刚刚好”的过程。

如今再想起那段复读时光,我格外感谢当时没有放弃的自己。那些为了“刚刚好”而付出的努力,那些在“差一点”面前咬牙坚持的日子,最终都变成了人生里最珍贵的礼物——它让我明白,只要不放弃,所有的“差一点”,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,拼成属于自己的“刚刚好”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