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“再来一次”里,我接住了光
去年夏天,我把揉皱的高考成绩单塞进抽屉最底层时,以为青春的光就此熄灭了。直到站在复读班门口,看见走廊尽头的窗户透进一束晨光,落在“再来一次”的标语上,才忽然觉得,或许还有机会把光接回来。
复读的第一个月,我活在“去年的阴影”里。翻开数学课本,看到的全是去年没吃透的函数图像;拿起英语卷子,陌生的单词像密密麻麻的小刺,扎得人发慌。第一次月考,我的总分比去年还低了二十分。晚自习后,我坐在空荡的教室里,盯着黑板上的倒计时,眼泪忍不住往下掉。这时,班主任轻轻推开门,递来一杯热牛奶:“光不是一下子就亮的,得慢慢等它穿过云层。”他指着我试卷上的错题:“你看,去年错的是计算,今年错的是思路,这已经是进步了。”那天晚上,我把错题按“知识点漏洞”和“粗心失误”分类整理,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,第一次没让我觉得烦躁,反而像在为迎接光铺路。
冬天的早读课最是难熬,天没亮就要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,教室的窗户结着薄冰,哈口气就能模糊一片。有天早上,我背书时忍不住打了个盹,被前桌轻轻碰了碰胳膊。她把自己的晨读笔记推过来,上面用荧光笔标着重点,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太阳:“再坚持会儿,等天亮了就好了。”我看着笔记上工整的字迹,突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,我总在早读课偷偷补觉。那天之后,我每天提前十分钟到教室,把最难记的古诗文抄在小卡片上,贴在笔袋里,排队打饭时都拿出来看。慢慢地,那些曾经生涩的知识点,变得越来越熟悉,就像冰层下的河水,悄悄开始流动。
三模前的那段日子,压力像乌云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。有次模拟考,我的语文作文只得了三十多分,看着试卷上“立意模糊”的评语,我甚至想过放弃。那天下午,我在操场散步,看见体育生正在训练,他们一次次起跑、摔倒,又一次次爬起来,汗水在阳光下闪着光。我突然明白,“再来一次”不是懦弱,而是勇气。回到教室,我把近五年的高考作文题找出来,逐篇分析立意,对着镜子练习表达,直到嗓子沙哑。慢慢地,我的作文开始有了进步,评语从“立意模糊”变成了“观点明确”,那一刻,我好像看到乌云里透进了一丝光。
高考那天,我走进考场时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慌乱。看到作文题的那一刻,我想起了复读时的点点滴滴,笔下的文字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。走出考场的那一刻,阳光正好,我抬头看着蓝天,突然觉得,那些在复读班里熬过的夜、刷过的题、流过的泪,都变成了照亮前路的光。
后来,我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拆开信封的那一刻,我想起了班主任说的那句话:“光不是一下子就亮的,得慢慢等它穿过云层。”原来,“再来一次”从来不是重复过去,而是在坚持中等待光、接住光,最终成为自己的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