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京城高考培训

400-700-5700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高考复读-隐藏 >> 正文

复读这年,我与错题本的和解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来源:铭师堂

复读这年,我与错题本的和解

第一次把错题本扔进垃圾桶时,纸页摩擦的声响在空荡的教室格外刺耳。去年高考前的最后一晚,这本写满红叉的数学错题集,成了我眼里“失败”的象征——那些反复出错的函数题、永远算不对的概率题,像一个个嘲讽的笑脸,提醒着我与梦想院校的距离。直到复读班的第一节数学课,老师说“错题本是复读生最锋利的武器”,我才弯腰从垃圾桶旁捡回那本沾满灰尘的本子,也捡起了与过去和解的勇气。

复读班的错题本,最初是带着怨气的战场。九月的数学课上,我盯着一道解析几何题发呆——这是第三次在同样的步骤出错。笔尖狠狠戳在“斜率计算错误”的批注上,墨水晕开一个丑陋的黑点。那时的错题本,更像一本自我批判的日记:红笔写满“粗心”“愚蠢”“没用”,纸页边缘卷着被眼泪浸湿的褶皱。有次同桌瞥见我的本子,轻声说:“你对自己太狠了。”我才惊觉,我不是在整理错题,而是在反复鞭挞那个“不够好”的自己。

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飘雪的周末。整理物理错题时,我突然发现:三个月前让我抓耳挠腮的电磁题,现在看一眼就能画出受力分析图;曾经总混淆的动量守恒公式,如今能条件反射般写出适用条件。翻到本子第一页,那些歪歪扭扭的批注旁,已经多了清晰的解题思路——原来这本子上的红叉,早已悄悄变成了进步的脚印。那天我给错题本包了个新封面,在扉页写下“谢谢你陪我长大”,突然明白:错题本不是用来记录失败的,而是用来收藏“差点就会”的瞬间。

后来的错题本,渐渐有了温度。我开始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:蓝色写错误原因,黑色记正确思路,绿色画知识点关联图。遇到反复出错的题目,会在旁边画个小小的笑脸:“又见面啦,这次一定记住你。”有次模考砸了,我没有像从前那样撕试卷,而是把错题剪下来贴进本子,在空白处写:“这次错了没关系,至少知道下次该避开哪个坑。”错题本成了我的秘密树洞,那些说不出口的焦虑、不甘心,都在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响里,慢慢沉淀成平静。

最奇妙的是,这本子还成了和老师沟通的桥梁。数学老师在我的错题本上画过一个加油的表情:“注意细节,你离满分不远了”;语文老师用红笔圈出我作文里重复的错误:“记住,议论文的逻辑比辞藻更重要”;甚至连不苟言笑的班主任,都在我某次模考后的错题分析旁写:“看到你的进步了,稳住。”这些陌生的笔迹,像一束束光,照进复读生独自奋战的夜晚。

高考前最后一晚,我翻完了三本错题本。从最初的潦草记录到后来的工整排版,从满纸的自我否定到后来的从容批注,这几本子不仅记着错题,更藏着我与自己和解的全过程——接受自己会犯错,允许自己有漏洞,相信自己能进步。

查分那天,数学比去年提高了37分。我没有立刻庆祝,而是翻开错题本,在最后一页写下:“你看,那些错了又错的题,终究没能拦住我。”原来与错题本和解的过程,就是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的过程。复读这年最珍贵的收获,不是最终的分数,而是学会了在错误里看见成长,在遗憾里找到力量——就像那些被红笔标注的错题,终会在反复修正后,变成通向未来的路标。

学习之前,到学校详细参观体验了解,让热爱学习的你不花一分冤枉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