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复读生”成为标签:我们如何撕掉偏见
第一次在复读班听到“留级生”这个词时,我攥断了手里的笔。前排男生带着戏谑的语气说:“你们复读的,是不是去年都没好好学啊?”这句话像一根刺,扎进许多人心里——当“复读生”三个字被贴上“失败者”“笨鸟”“走投无路”的标签,我们不得不带着偏见的重量,开始这段本就艰难的旅程。
偏见往往藏在最不经意的角落。去文具店买笔记本,老板娘会热情推荐:“这款适合复读生,便宜量大,错了能重写。”亲戚聚餐时,总有人绕着弯打听:“今年再考不上,是不是就该找工作了?”甚至连曾经的同学,也会在聊天时突然停顿:“哎呀,我不是那个意思……”这些带着同情、怀疑或轻视的目光,像一层无形的膜,把复读生和“正常的青春”隔离开来。有人在日记里画了个被标签困住的小人:“他们看不到我凌晨五点的台灯,只看到‘复读生’三个字。”
但标签从来困不住真正想前行的人。班里的女生小周用行动撕开了“复读生=内向自卑”的偏见。她主动竞选班长,把班级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;在英语课上带头用英语辩论,流利程度让应届生都惊叹;甚至组织了“学习互助小组”,把自己整理的错题本分享给大家。有人背后说她“装积极”,她却在班会课上说:“复读生不是只会埋头刷题的机器,我们也有能力发光。”渐渐地,没人再只记得她是“复读的”,更多人说:“小周真厉害。”
对抗偏见的更有力武器,是重新定义“复读生”的内涵。班主任在第一次班会上说:“复读不是惩罚,是给自己一次修正航线的机会。”这句话点醒了许多人。我们开始在课间讨论:去年的失利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薄弱点,这是应届生没有的优势;经历过一次高考,我们更懂得如何调整心态;敢于选择复读,本身就需要比别人更大的勇气。这些认知像一块块砖,慢慢砌成对抗偏见的墙。有个男生在黑板报上写:“复读生不是落榜者,是追梦的孤勇者。”
我们也在学着与偏见和解。有次隔壁班的老师来借资料,看到我们的复习进度表,忍不住感慨:“果然复读生就是能吃苦。”换作以前,大家会觉得这话带着轻视,但那天班长笑着回:“是啊,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要什么,吃苦也值得。”这种坦然不是妥协,而是明白:别人的标签定义不了我们,真正的评价标准,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一年的时光。就像有人说的:“当你考出比应届生更高的分数,当你在大学里展现出更成熟的心态,所有偏见都会不攻自破。”
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彼此身上找到对抗偏见的力量。复读班的氛围很奇妙,没人会因为“复读生”的身份感到羞耻,反而会互相打气:“这次模考进步了,打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的脸!”运动会上,我们班的接力赛拿了第一,冲过终点时,大家抱着哭:“谁说复读生只会读书?”这种抱团取暖的默契,让每个被偏见刺伤的瞬间,都有了被抚平的可能。
高考结束那天,我们在教室后墙贴满便利贴。有人写:“明年此时,我要让‘复读生’成为我的勋章。”有人写:“感谢这段被标签包围的日子,让我学会了只和自己较劲。”还有人画了个撕掉标签的笑脸:“再见啦,所有偏见。”
其实偏见的存在,恰恰证明了我们在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。当“复读生”的标签被汗水浸透,被勇气磨亮,最终会变成独一无二的印记——不是失败的证明,而是成长的勋章。就像破土而出的种子,总要顶开压在身上的石头,才能看见阳光。那些曾经的偏见,不过是我们向上生长时,必须推开的阻力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