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生百谷你育前程
谷雨这天的早读课,窗外飘着细密的雨丝,打在梧桐叶上沙沙响。我盯着课本上“雨生百谷”四个字出神,忽然想起去年今日,我正对着高考倒计时牌焦虑地啃数学公式,如今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,倒从这雨里读出了不一样的意味——就像春雨滋养禾苗,复读这趟路,也是在为自己的前程蓄力生长。
去年高考失利后,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久。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晒出的录取通知书,再看看自己桌上的成绩单,总觉得未来一片灰暗。直到妈妈带我去乡下外婆家,恰逢谷雨时节,外婆在田里插秧,弯腰、分苗、插入泥土,动作娴熟又坚定。“你看这雨,看着小,却能让秧苗扎稳根。”外婆直起身擦了擦汗,“人也一样,有时候慢一点,是为了以后长得更稳。”那天的雨落在田里,也落在我心里,我忽然明白,复读不是认输,而是像秧苗借雨扎根一样,给自己一次夯实基础的机会。
回到学校,我开始重新规划学习节奏。从前总爱贪多求快,一天刷好几套卷子,却很少总结错题;如今我每天只专注攻克一个薄弱点,比如周一练数学函数,周二攻英语阅读,把每道错题的思路都写在笔记本上,像外婆整理秧苗一样,把知识梳理得清清楚楚。第一次月考,我的数学成绩只提高了5分,同桌有些替我着急:“你是不是太慢了?”我却想起外婆插秧时说的“慢工出细活”,依旧按自己的节奏来。慢慢地,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函数题、物理公式,竟像被雨水滋润的禾苗,一点点在心里扎了根。
谷雨过后,天气渐渐暖和起来,教室里的风扇开始转动。有次晚自习,我对着一道化学推断题卡了半个多小时,烦躁地把笔扔在桌上。抬头时,看见前排的女生也在皱眉思考,她手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,却顾不上喝。忽然想起复读班开班那天,老师说的“每个选择复读的人,都是在为自己的前程播种”。我捡起笔,重新翻开课本,一点点回忆知识点,终于在草稿纸上画出了完整的推断流程。那一刻,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我忽然觉得,那些为了一道题绞尽脑汁的夜晚,那些反复背诵、不断演算的时光,都是在为未来的收获播种。
临近高考的日子,雨水渐渐少了,阳光变得充足。我们在教室里刷题、模考,偶尔抬头看看窗外的梧桐,叶子已经长得郁郁葱葱。有天课间,我和同桌坐在走廊上,她指着远处的天空说:“等高考结束,我们去看海吧。”我笑着点头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焦虑,反而多了几分笃定。因为我知道,这一年的“耕耘”,早已让我不再害怕风雨,而是有了迎接未来的底气。
高考结束那天,走出考场,阳光正好。后来拿到录取通知书时,我又想起了谷雨那天的雨,想起外婆在田里插秧的身影。原来“雨生百谷”不仅是自然的规律,更是人生的道理——有时候,我们需要像禾苗一样,借一段时光扎根、生长,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,收获属于自己的“五谷丰登”。
复读这一年,我不仅收获了更好的成绩,更懂得了:所谓前程,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辉煌,而是像谷雨时节的万物那样,在每一次坚持与积累中,慢慢孕育出的希望与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