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笔为刃,用一年坚持,换六月不留遗憾
第一次站在复读班门口时,陈星手里攥着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——那是去年高考前妈妈送的,笔身上刻着“金榜题名”,可最终,这支笔没能帮他写下理想大学的名字。看着教室里埋头刷题的同学,他在心里默念:“这一年,就用这支笔当武器,把去年的遗憾全补上。”
复读的清晨,是从笔尖划过纸张的“沙沙”声开始的。每天五点五十,陈星准时坐在教室,先在草稿纸上默写数学公式,从三角函数到立体几何,每个公式后面都跟着一个“易错提醒”——“对数函数定义域别忘x>0”“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要注意项数”。这些都是去年高考时,他因为粗心丢分的地方。去年数学考到“数列求和”时,他忘了“错位相减法”的步骤,空着最后一道大题;如今,他每天练两道数列题,把解题步骤拆成“第一步找规律、第二步列前n项和、第三步错位相减”,写在笔记本上,反复翻看。
复读班的老师常说:“复读不是‘重走老路’,而是‘修正老路’。”陈星把这句话记在错题本扉页。他的错题本和去年不一样:不再是简单抄题、写答案,而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“错因”“知识点漏洞”和“同类题链接”。比如语文现代文阅读,去年他总因“答不到采分点”丢分,现在每道错题旁边,他都会抄上参考答案的“关键词”,再写一句“下次答题要先定位原文,从‘内容’‘结构’‘情感’三个角度找答案”。
有一次,语文老师讲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”,陈星提前预习时,把课文里的人物动作、语言都标了出来,可还是没找到“人物性格”的切入点。课后,他拿着课本追着老师问:“您说从‘环境对人物的影响’分析,具体该怎么找?”老师指着课文里的环境描写:“你看这里‘窗外的雨下了整整一夜’,结合人物当时‘坐在椅子上发呆’的动作,就能看出他的‘迷茫’。”陈星立刻把这句话记在课本上,当天晚自习,他找了三篇同类小说,试着用“环境+动作+语言”的方法分析人物,直到能准确说出每个形象的3个性格特点。
复读的日子里,“疲惫”像影子一样跟着他。有次模考,陈星的英语成绩比上次低了10分,完形填空错了8道。那天晚上,他在宿舍走廊里站了很久,手里的钢笔被汗水浸湿。他想起去年高考后,爸爸拍着他的肩膀说“没关系,再试一次”,想起妈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给他做的早餐,突然觉得“不能放弃”。他回到教室,把错的完形填空逐句翻译,把不认识的单词抄在卡片上,贴在宿舍墙上,睡前、起床后都看一遍。那段时间,他每天额外做一篇完形填空,每道题都分析“上下文逻辑”,比如“这里填‘but’是因为前后句是转折关系”“这个空要结合前文的‘happy’选‘smile’”。一个月后,他的完形填空错题数降到了2道以内。
复读班的晚自习总是很安静,只有笔尖在纸上滑动的声音。陈星的座位在窗边,每次累得想趴在桌上睡觉时,他就抬头看看窗外——远处的路灯亮着,像一个个“希望的坐标”。他在笔记本上写:“现在的每一道题,每一次背诵,都是在为六月的‘不留遗憾’铺路。”比如历史记不住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”,他就把时间线画成“时间轴”,每个阶段标注“重要事件”和“意义”,每天早读时对着时间轴背诵;物理的“电磁感应”总是搞混,他就用橡皮泥做了个“线圈模型”,对着模型理解“磁通量变化”的原理。
距离高考还有30天的时候,陈星的钢笔没水了。他换笔芯时,看到笔身上“金榜题名”的刻字,突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:那时的他,总觉得“时间还够”,做题时敷衍了事,遇到难题就想“下次再弄明白”;而现在的他,会为了一个知识点查遍课本和教辅,会为了提高一分反复练习,会在每次想偷懒时,提醒自己“再坚持一下,六月就不会遗憾”。
高考那天,陈星握着那支熟悉的钢笔走进考场。看到数学试卷上的“数列题”,他熟练地写下解题步骤;看到语文阅读题的“人物分析”,他立刻定位原文找关键词;看到英语完形填空的“上下文逻辑”,他快速选出答案。笔尖在纸上流畅地滑动,每一个字都写得坚定——他知道,这一年的坚持,已经把“遗憾”变成了“底气”。
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,陈星放下钢笔,轻轻舒了口气。他没有立刻去想“能不能考上”,而是想起了复读一年里的那些瞬间:清晨教室里的第一缕阳光,深夜台灯下的草稿纸,老师耐心讲解的身影,自己攻克难题后的笑容……这些画面,比“录取结果”更让他难忘——因为他用一支笔、一年坚持,证明了“只要不放弃,就能把遗憾变成圆满”。
后来,当陈星收到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他把那支钢笔放在通知书旁边,拍了张照片。照片配文:“以笔为刃,斩断犹豫和退缩;用一年坚持,浇灌梦想和希望。六月的风很暖,而我终于可以说:这一年,我没留遗憾。”
复读这一年,陈星明白:所谓“不留遗憾”,不是“一定要考上最好的大学”,而是“为了梦想拼尽全力”——拼过了,努力过了,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放弃,这样的青春,才不会有遗憾。而那支陪伴他一年的钢笔,早已不是简单的“书写工具”,而是他“坚持”的见证,是他“不留遗憾”的勋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