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“上岸”消息包围时,我的屏蔽与和解
朋友圈弹出第九条“上岸”动态时,我正对着申论真题发呆。屏幕那头,高中同桌晒出研究生拟录取通知,定位在我报考过的大学;家族群里,表妹的公务员录用公示被长辈们轮番转发,连带我妈发来的“你也加把劲”像根细针,轻轻刺了下后颈。
我开始系统性地屏蔽关键词。在社交软件的设置里输入“上岸”“拟录取”“公示”,连带着“体检通过”“政审”也一并加入黑名单。起初确实清净,刷到的只有美食探店和旅行风景,直到某天发现大学室友的朋友圈一片空白——她上周刚考上选调生,大概是我无意间把她也归进了“敏感名单”。
办公室的打印机总在制造焦虑。新人小林的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、隔壁部门张姐女儿的考研复试通知,那些盖着红章的文件像会走路似的,总在我路过时飘进视线。有次我故意绕远路去茶水间,却听见保洁阿姨在说:“三楼那个小姑娘考了三年,今年总算考上编制了。”我握着水杯的手指突然收紧,原来连不相干的人都知道,我是那个“还没上岸”的人。
真正的和解发生在一个雨天。我在图书馆门口遇见本科室友,她撑着伞,怀里抱着刚买的法考教材。“还在考啊?”我问。她笑着点头:“是啊,你不也还在考公吗?”雨水顺着伞沿滴落,我们站在屋檐下聊了半小时,说起各自失败的次数——她两次考研失利,我三次进面被刷。“其实‘岸’是自己画的吧,”她忽然说,“我妈总说考上公务员才算稳定,但我现在做律师助理,每天都觉得在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。”
那天晚上,我取消了所有屏蔽。刷到小林晒出的教师证时,点了个赞;看到表妹在家族群里分享新单位的食堂,回了句“看起来不错”。手机屏幕亮着,窗外的雨渐渐停了,我翻开笔记本,在页脚写下:不必急着上岸,水路上的风景也值得记录。
后来发现,那些被我刻意避开的消息里,藏着的不是炫耀,而是一群人笨拙的坚持。就像有人乘船,有人泅渡,有人在岸边徘徊,但只要方向是向前的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节奏里靠近想去的地方。所谓“上岸”,从来不是终点,只是某段旅程的中转站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