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过复读的苦,终将尝到理想大学的甜
拿到复读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,李想在操场跑了整整五圈,直到汗水模糊了眼睛。去年高考,他以23分之差与心仪的师范大学失之交臂,父母劝他“选个普通学校算了”,但他看着志愿表上那个被划了无数次的校名,咬着牙说:“我想再试一次,就算苦,也认了。”
复读的苦,是从“重复”里熬出来的。每天清晨六点,宿舍楼道里还没亮灯,李想就揣着单词本摸黑走向教室。早读课上,他把去年没背熟的古诗文反复默写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后半句,他曾在高考时卡了半分钟,如今写得又快又准;历史课本里“中国近代史时间线”,他画了十几张思维导图,每个事件的“背景、经过、影响”都烂熟于心。有次早读,他因为太专注,没注意到同桌递来的早餐,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,才发现面包已经凉了——这样的日子,从复读第一天开始,就成了常态。
最磨人的,是“错题反复错”的挫败感。数学的“函数单调性”题型,李想练了三十多道,可第三次模考时,还是因为“没考虑定义域”丢了分。那天晚自习,他把所有错题摊在桌上,一道一道重新算,算到第十遍时,眼泪突然掉在草稿纸上。他盯着那道题,心里满是委屈:“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,还是会错?”班主任路过教室,看到他红着眼眶,递来一杯热牛奶:“复读就像熬粥,火小了煮不熟,火急了会糊底,得慢慢来,把每道错题的‘根’找出来,才能熬出好味道。”
李想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。他重新整理错题本,不再只抄题和答案,而是在每道题旁边写“错误原因”和“同类题对比”:比如“函数题错因:忽略x∈[0,2]的定义域限制”,再附上一道“同样需要注意定义域的函数题”,用红笔标注“下次做题先写定义域”。从那以后,他每天花20分钟看错题本,遇到同类题就刻意提醒自己“别犯老错”,慢慢的,数学错题越来越少,第三次模考还冲进了班级前十。
复读的苦,也藏在“别人的热闹与自己的孤独”里。去年的同学经常在朋友圈发大学的生活:和室友去看演唱会、在食堂吃网红套餐、参加社团活动……而李想的日常,只有“教室—食堂—宿舍”三点一线。有次周末,室友回家了,宿舍里只剩他一个人,他看着窗外的烟花,突然特别想家。但他很快拿起课本,因为他知道:“现在的‘孤独’,是为了明年能和他们一样,在理想的大学里,拥有属于自己的热闹。”
他开始在“苦”里找“甜”:数学题终于算对时,他会奖励自己一块巧克力;古诗文背完一整本时,他会在笔记本上画个小太阳;老师夸他“进步大”时,他会偷偷把这句话记在便签纸上,贴在桌角。这些小小的“甜”,像一颗颗糖,支撑着他熬过那些难熬的日子。
距离高考还有50天的时候,李想得了重感冒,发烧到39度。他躺在宿舍里,头晕得厉害,却还惦记着当天要讲的“语文作文素材”。下午退烧后,他立刻赶回教室,找同学借笔记补,遇到不懂的地方,就用手机拍下来,晚上等老师有空时线上请教。他说:“复读的时间太宝贵了,多耽误一天,就多一分遗憾的可能。”
高考那天,李想走进考场,心里没有了去年的紧张,只有“准备充分”的踏实。语文作文题是“坚持与成长”,他想起了复读一年的自己:从“害怕错题”到“主动找错”,从“羡慕别人”到“专注自己”,从“想放弃”到“咬牙撑”——这些经历,成了他作文里最真实的素材。数学试卷上的“函数题”,他一眼就看出了“定义域陷阱”,稳稳地拿到了满分;文综的“近代史大题”,正是他画了无数次的时间线相关内容。
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,李想走出考场,抬头看到天上的云,突然笑了。他没有立刻去想“能不能考上”,而是想起了复读一年里的那些瞬间:清晨教室的灯光、深夜台灯下的草稿纸、老师递来的热牛奶、自己画的小太阳……这些画面,早已刻进了他的青春里。
两个月后,当李想收到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,他第一时间把通知书举到父母面前,声音哽咽:“我做到了,我熬过了那些苦。”那天,他特意去买了去年高考后没敢吃的草莓蛋糕,咬下第一口时,觉得比任何时候都甜——那是“坚持”的味道,是“不放弃”的味道,是“理想大学”的味道。
现在的李想,已经坐在师范大学的教室里,听着老师讲“教育学原理”,看着窗外的梧桐树,心里满是感激。他常常想起复读的日子,想起那些熬过来的苦——正是那些苦,让他懂得了“努力的意义”,让他尝到了“理想实现的甜”。他说:“复读的苦,就像一杯浓茶,刚开始喝的时候又苦又涩,但慢慢品,就能尝出里面的清香。只要你愿意熬,终会等到属于自己的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