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盘一天的课业
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,教室里的同学陆续收拾书包,我却没有急着离开,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——这是我的“课业复盘本”。过去,我总觉得“学完一天就够了”,直到某次模考后,班主任说“复读的进步,藏在每天的复盘里”,我才开始试着用复盘,让每一天的学习都有痕迹、有收获。 今天早上六点半,我准时坐在教室背英语单词。按照计划,要背完50个新单词和30个旧单词,可实际只背了40个新单词,旧单词也只复习了20个。复盘时我才发现,问题出在“分心”上:背单词时,同桌问我借橡皮,我趁机跟她聊了两句;后来又忍不住摸出手机看了眼时间,一刷朋友圈就耽误了五分钟。看似只是小事,却让原本40分钟能完成的任务,多花了20分钟。我在笔记本上写下“明日改进:背单词时把手机放在书包里,拒绝无关聊天,用‘番茄钟’计时,25分钟专注+5分钟休息”,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。 上午的数学课,老师讲了立体几何的“外接球问题”。课堂上我听得很认真,还记了满满一页笔记,可课后做题时,还是有两道题没解出来。复盘时,我翻开数学课本,对照笔记重新梳理知识点:老师强调的“找球心的两种方法”,我只记了步骤,却没理解“为什么要这样找”;例题里的关键条件“长方体的外接球直径等于体对角线”,我也没标重点。于是,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长方体,标注出球心位置和体对角线长度,还在旁边写了“同类题先判断几何体形状,再找关键棱长”。做完这些,我又找了一道同类题练习,确认自己真的懂了——原来复盘不是“记流水账”,而是要找出“没学会的漏洞”,及时补上。 下午的语文自习课,我原本计划完成一篇现代文阅读和一篇作文提纲,结果只写完了阅读,作文提纲只写了一半。复盘时我分析原因:一是阅读题的最后一道主观题,我纠结了太久,花了25分钟,比计划多了10分钟;二是写提纲时,突然想不起来“成长主题”的素材,又翻了半天素材本,耽误了时间。针对这个问题,我在笔记本上列了两个解决办法:1. 做阅读题时,先看问题再读文章,主观题控制在15分钟内,超过时间就先标记,做完其他题再回头想;2. 每天睡前花5分钟,在脑子里过一遍“成长、亲情、环保”等高频主题的素材,避免考场上“卡壳”。 晚上的物理晚自习,我整理了本周的错题。以前整理错题,我只抄题干和答案,这次复盘时,我特意加上了“错误原因”和“知识点链接”:比如这道关于“牛顿第二定律”的题,我错在“没考虑摩擦力”,就标注“受力分析时要先画受力图,漏力是高频错误”,还在旁边写了课本上对应的知识点页码,方便回头复习。整理完错题,我又用5分钟回顾了今天的物理知识点: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、适用条件、常见题型,确保自己没有遗漏。 合上复盘本时,教室已经只剩我一个人,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。回想过去,我总觉得“学了就等于会了”,却不知道很多知识只是“过了一遍脑子”,并没有真正掌握。而现在,每天花30分钟复盘,看似占用了学习时间,却让我更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——是分心导致任务完不成,还是知识点没吃透导致做题错,或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效率低。 复读的日子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每天的课业都是前进的脚步。如果只是盲目往前跑,不回头看看“有没有跑错方向”“有没有掉东西”,很容易在中途迷失。而复盘,就是让我们在每天结束时,停下来整理行囊,修正方向,确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。 明天太阳升起时,我会带着今天的复盘笔记走进教室,避开今天的错误,朝着更清晰的目标努力。我知道,复读路上的每一点进步,都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“复盘时刻”里。